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刘有安: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及民族团结心理构建——以东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例


    内容提要:在族际交往中,经济文化交流仅展现交往主体互动的表征,心理感受及其支配的社会行动才是交往主体互动的本质。通过对江浙沪粤4省市19个少数民族的研究发现,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文化冲突等现象依然存在,其原因是“内卷化”的交往圈降低了族际交往互动的主动心理,跨文化交流障碍使族际互动双方产生了双向排斥心理,民族形象污名化使族际互动双方构筑了心理防御墙。这种民族心理距离现象不利于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延滞了流入少数民族的社会融入。探索弥合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构建跨民族身份的民族团结心理机制,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华梦”的伟大目标。
    关 键 词:族际交往/民族心理距离/民族团结心理
    标题注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部城市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创新研究”(14CMZ00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资助项目“东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研究”(2017M611099)。
    作者简介:刘有安(1981- ),女,宁夏固原人,民族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心理学与移民社会学。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不均衡促发的人口流动使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增多、民族成分多元化,工业化程度高的江浙沪粤四省市已是56个民族俱全的地区。从“五普”到“六普”10年间,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81.9万,增幅为207.2%,水族、仡佬族、彝族、布依族、苗族和瑶族不仅数量增长超过万人,且增长倍数超过5倍。①截至2014年底,上海市仅回族就有11.41万人。②广东省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2012年,居住半年以上的外省流入少数民族人口约有250万人,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湛江、江门、肇庆等9个城市,占到了该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总数的97.38%。③民族结构和数量的变化虽为族际互动提供了时空便利,但因宗教信仰、城乡文化、区域文化、民族心理、容貌特征和民族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存在着或远或近的民族心理距离。
    一、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现象
    (一)民族心理距离概念的提出
    民族心理距离概念可追溯至“社会距离”理论,该理论是学者们用来评价和测量不同群体之间远近关系的重要指标,国内外一些学者在研究民族/族群/种族/族裔关系时引入了该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等人就利用“社会距离”测量美国种族和族群关系;④博噶达斯还专门设计了被称为“博噶达斯社会距离量表”的分析工具,来测量美国的族群关系。⑤除了“社会距离”这一概念之外,研究者们还用“心理距离”来表示不同群体之间的亲疏关系和相互理解程度。我国台湾学者许木柱在研究台湾民族/族群关系时,设计了一套心理距离量表,来测度原住民泰雅人和阿美人与汉族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双方接触意愿越强,心理距离越小,社群隔离程度越低,反之则越高。⑥这些学者在研究不同民族/族群/种族/族裔的社会距离时,都考虑到了心理因素。笔者在研究中国民族关系时明确提出了“民族心理距离”的概念,认为它是指不同民族间因民族文化、民族认知等方面的差异而在各自心理上对异民族产生的距离感,具体而言就是对异民族设防,妨碍其接纳异民族的人参与到自己文化生活中,或使自己不愿参与到异民族文化生活中的心理现象。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