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李翠含吕韶钧]游戏仪式与文化象征——以民间儿童游戏跳皮筋为例(3)


    3跳皮筋游戏歌谣的文化特征
    跳皮筋独有的运动形态和以歌谣为代表的内容表达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在文化变迁与历史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政治性与时代性特点。跳皮筋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乡土社会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最终呈现的运动形态揉合了集体智慧与民众的创作成果,既开放又内聚性的形式表达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跳皮筋是一种身体实践与身体文化,践行着游戏精神,表达儿童向往自由与获取愉悦的心理诉求。歌谣、谚语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专用的话语方式,它不仅承载着广大民众朴素的政治理念和精神文化观念,也饱含着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10]。
    3.1叙事性与文化隐喻
    儿童在跳皮筋的游戏中通过歌谣的叙事,建构起了他们自己存在于世界的一个版本,这也为跳皮筋游戏的参与者提供了重要的身份认同和开展一系列创造行动的空间模式。跳皮筋歌谣的叙事性与文化隐喻正是在歌谣中运用特定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与简单的情节等素材,加以改编创作,形成一定的叙事形式,夸大地表达了个人、集体和民族的情感。
    歌谣作为民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民族情感和儿童行为模式的文化信息,而且也记录着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它是对儿童进行社会、历史、文化教育的好教材,也是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儿童游戏歌谣不仅体现了民众的文化心态、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以及政治信仰的嬗变,而且也表现出民众话语空间及意志的自由表达,它也成为解释历史的新资源和考察民众意志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和研究一个国家和社会政治现象最直接、最生动的素材[11]。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歌谣中时时闪现出社会与国家的影子,它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有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从古至今概莫能外。如:在《北齐书》“幼主高恒”一篇中就有:“游童戏者好以两手持绳,拂地而却上,跳且唱曰:‘高末’。”[12]它是通过儿童跳绳游戏中的歌谣表达“高末”来暗示北齐高氏王朝运祚之末,这也说明儿童歌谣带有明显的政治寓意。“作为预言性政治变迁,有学者认为童谣就是要为人们的政治决策提供参谋,影响现实政治进程,是一种谋略性智慧的歌谣,包含有神秘的色彩。”[13]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的歌谣和现实的政治动荡、社会灾难和人民生活疾苦有密切联系。纵观跳皮筋歌谣的演变,我们不难发现其兴衰发展与社会政治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跳皮筋歌谣中鲜明的时代特色更是一一印证了政治生活的起伏变化,歌谣就曾在“五四”时期为新文化运动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本土资源[14]。歌谣的叙事既是历史与社会的表述,也是民族情感的释放,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强大的隐喻象征功能,体育竞技在时间流变和社会变迁的谱系中,沉淀下来的文化标志是稳固不变的[15]。从下面几则跳皮筋歌谣中的叙事表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浓缩的时代变迁历程。
    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的民族英雄,他们机智勇敢,有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些形象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士气,也激励着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如在跳皮筋歌谣中就有:“学习李向阳: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高墙太高了,我就钻地洞,地洞有炸药,炸死小日本,解放全中国。”(源于笔者在北京狼垡调查时,12岁的欣欣所述的歌谣。欣欣:河南人,8岁时随父母来到北京)在调研中也发现有很多异本,这则歌谣在四川被传唱为“学习李小龙”(源于四川岳池某中学调研时,歌谣资料整理)。
    20世纪50年代,为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在全国掀起一股反美帝国主义、反资产阶级的思想高潮,也深刻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的政治思想与行动,也为当时的歌谣创作提供了素材。如:“打败美帝:毛主席/挂红旗,气得美帝干着急,冰板冰板冰冰板板,不打败美帝不回家。”“小皮鞋:小皮鞋,嘎嘎响,资产阶级臭思想。”[16]对20世纪60年代的人来说,“大寨”与“郭凤莲”都不陌生,“铁姑娘”郭凤莲吃苦耐劳、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作为一种精神标杆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学习,如:“郭凤莲:学大寨赶昔阳,郭凤莲是个铁姑娘。”[17]一系列学习“大寨”、学习“郭凤莲”的活动也在儿童跳皮筋的歌谣中得到了体现,在这种精神的带动下,全国人民干劲十足,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的提高。雷锋精神从20世纪60年代持续传唱,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雷锋精神也一直作为“爱憎分明”“助人为乐”“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一种道德模范与行动楷模被大家所称颂,更应该作为儿童的精神榜样被传唱学习。歌谣中也有:“雷锋:今天我去雷锋的家,雷锋送我一支笔,我就唱起了雷锋的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源于笔者在北京访谈时,80后女孩翔翔所述的歌谣。翔翔,1987年出生于山东济宁)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意识与集体意识强烈,带有“北京”“天安门”等字眼的歌谣作为首都的象征、爱国的象征被广泛宣扬;以“毛主席”等为主题的歌谣也最为常见,表达了人民对共产党的感恩和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这类歌谣在儿童跳皮筋的游戏中也广为传唱。如:“毛主席:天上的星星亮晶晶,我在大桥看北京,看到了北京的天安门,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毛主席:毛主席的像,挂在墙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源于笔者在北京狼垡希望小学调查时,11岁的女孩聪聪所述的歌谣)
    这些不同年代的跳皮筋歌谣内容十分丰富,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成为时代的一个窗口。这些看似平常的歌谣记载着民族的变革历史,也是政治文化的变迁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记忆。这些歌谣简短精炼,字字珠玑,思想性极强,可谓是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
    3.2生活性与文化体验
    “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儿童交往行为和自我建构的世界,是正在经历的世界。”[18]共同的游戏,共同的歌谣为他们提供了同一个生活世界,在生活中经常借助歌谣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跳皮筋的歌谣中不仅有着浓厚的文化隐喻,而且也描绘了儿童纯真的生活世界,跳皮筋歌谣表现出一定的艺术化特色与教育教化功能。儿童在跳皮筋的游戏中,通过歌谣既可以聆听儿童内心的声音,也能够感受音乐般的节奏与动感,使儿童在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得到综合的文化体验。
    3.2.1跳皮筋歌谣中的童真世界
    儿童的生活世界充满了童真、童趣,跳皮筋歌谣把儿童活泼好动、天真烂漫的天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儿童崇尚自由、热爱游戏,好奇心强,天生具备游戏本能,他们在游戏中自娱自乐,可以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并在游戏中描绘出他们心中多姿多彩的童真世界。如:“高跟:高跟鞋/高跟袜,我和高跟打电话,就怕高跟不在家。”(源于笔者在北京访谈时,80后女孩贞贞所述的歌谣。贞贞,1987年出生于山西太原)儿童在模拟的情景中自得其乐,从而获得心理的愉悦与满足,自娱自乐的神情溢于言表。同时,儿童歌谣带有鲜明的儿童特征,一般来说,歌谣表达的异文多,随意性较强,逻辑时常不通,话题转变多,但却符合儿童身心特点与审美情趣,更容易被儿童接受。而正是这种非常规的语言形式体现出儿童自身的特点,他们不考虑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不追求逻辑的严谨与思维的连贯,只要押韵、流畅顺口就可以采用。这类歌谣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与生活逻辑,也是儿童童真性的体现。
    3.2.2跳皮筋歌谣中的假装世界
    儿童是极富想象力的,思维跳跃发散,他们在游戏中,常存在“假装”的心理,把自身想象成理想中的人与物,塑造出的形象具有理想化、完美化的特点:聪明、灵活、充满智慧与灵性,他们往往是故事中的英雄、幸运儿。在歌谣中,他们塑造了可能世界,在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不停地转换,他们的角色也随之变换。如:“Do Re Mi:我去南山摘苹果,南山的爷爷抓住了我,三天三夜不放我,把我送进了托儿所,托儿所的阿姨笑眯眯,教我来唱Do Re Mi。”(源于笔者在山东聊城调查时,12岁的女孩小玉所述的歌谣)歌谣中,儿童总是作为“主角”与“幸运儿”的形象出现,从“去南山摘苹果被抓住”到“阿姨笑眯眯地教Do Re Mi”,歌谣的思维跨度大,角色转换快。歌谣是把想象中的虚拟场景堆积到一起,不考虑因果逻辑关系。这些虚拟的场景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儿童在歌谣中认真地演绎着生活的场景。
    3.2.3跳皮筋歌谣中的愿望世界
    儿童游戏的世界是美好的、是理想化的,也是真、善、美的体现,儿童游戏在歌谣表达中不仅仅有表述自身的愿望,乞求愿望实现,也描述可能世界的画面,映射出国家与社会的愿望。如下列歌谣:“赤橙黄绿青蓝紫:红,火红;黄,橙黄;绿,青绿;蓝,瓦蓝;赤橙黄绿青蓝紫,连成彩桥到台湾,祖国大地笑开颜。”“彩桥连到台湾”是祖国大地的愿望,国家的愿望作为外部世界的组成部分,深刻地镌刻在儿童心中,在儿童生活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时时刻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与愿望。从这个角度来讲,是对儿童的一种社会教育。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儿童是生活的主体,儿童有自己的现实世界与梦想追求,儿童的生活世界充满童真、想象与愿望,他们的世界纯粹而美好,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不断成长。
    3.3教育性与文化传承
    人的社会化是由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儿童文化的生成是一个濡化过程。“‘濡化’的过程实际就是文化对个体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19]濡化构成儿童文化最显著的生成性特征,它主要体现在文化对儿童内在精神与心理的型塑,以及不同社会中儿童的养育模式等方面所呈现的规约。
    3.3.1在文化的熏陶与数字的启蒙方面
    跳皮筋歌谣尤其是诗词类的歌谣对于儿童有着明显的文化启蒙教育,并且占据着很大比重,这类歌谣屡见不鲜,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光,疑是地上霜/霜。举头望明月/月,低头思故乡/乡。”“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源于笔者在山东聊城调查时,12岁的女孩聪聪所述的歌谣)儿童在玩跳皮筋时,把古诗的作者也纳入游戏歌谣中,同时配合节奏,启迪儿童,开发智力,训练儿童语言能力、增强认知能力,寓教于乐。这些积极健康而有文学知识性的歌谣使得儿童在获得知识时少了一些乏味,多了一些快乐与动感,同时,在儿童教育中它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而被广泛采用。在民间,数字递进类歌谣即计数类游戏歌谣,能够让儿童达到基础数学知识的启蒙与认知教育,可以培养提升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跳皮筋歌谣中,数字的累加递进,再加上形象活泼的语言点缀,使得歌谣生动饱满,儿童也兴趣盎然,这类歌谣处处可见,“小皮球:小皮球,乒乓乒,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五六、九八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零一。”(源于笔者在山东聊城调查时,12岁的女孩涵涵所述的歌谣)在歌谣中,一方面强化了儿童对基础数学的观念与认知,加强对数字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是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这不仅仅是重复性的累计,还与跳皮筋的仪式过程配合,数字的累计与递进也是达到级别顶点、判定任务完成与获得通过的标志。
    3.3.2在行为的规范与道德的认知方面
    跳皮筋歌谣的很多素材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事物与规范,如行为规范、道德认知等。它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行为观念引导、身体力行的实践规范有深刻的意义。规范有很强的教育教化功能,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按照社会规定的行为规范塑造自身。当然,这种行为规范的教化功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讲的,隐藏在文化与社会的深层,而在儿童的歌谣中处处充满了童趣与阳光,就像下面几则歌谣的表述,“大苹果:大苹果,圆又圆,阿姨带我上公园,我不哭我不闹,阿姨夸我好宝宝,阿姨的家我知道,北京大路十八号。”在动荡的困难时期,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一再被提倡。20世纪60年代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力。这个先进典型的例子被创作成歌谣,在全国范围大力宣扬。“好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一条裤子穿九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这类歌谣通过跳皮筋游戏的形式在儿童中的普遍传唱对儿童树立优良的生活作风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游戏不仅帮助儿童形成社会角色的概念,也是学习社会规则与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
    3.3.3在意志的锤炼与品质的养成方面
    歌谣在传承与流变过程中,历尽淘沙,终以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时代的抉择与考验,在现代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歌谣不仅明快、和谐,积极乐观、脍炙人口,还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导儿童磨炼坚强意志,形成优秀品质。跳皮筋中有很多鼓舞人心、培养优秀品格的歌谣,如:“马兰花:马兰花啊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今天晚上就开花。”(源于笔者在北京访谈时,80后女孩贞贞所述的歌谣。贞贞,1987年出生于山西太原)当儿童唱诵这则歌谣时,幼小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无惧无畏的胆识与勇气,要像马兰花一样勤劳,乐观向上,不畏艰难。又如下面的歌谣,“龙梅和玉荣:龙梅与玉荣,两个小英雄,为了保羊群,战斗在风雪中。姐妹一条心,追着羊群不放松。不怕冷呀不怕累,心儿就像火样红。学习龙梅和玉荣,集体利益记心中。”(北京紫竹院公园访谈时,童年生活在内蒙古的60后刘姓女士所述)这是20世纪60年代流传在内蒙古草原的一则歌谣,歌谣中描述了两位草原小英雄的形象,为了保住羊群,为了集体利益,不怕冷、不怕累,在风雪中齐心合力,坚持战斗。这则歌谣对培养儿童的集体观念有很好的作用。
    总之,儿童通过跳皮筋歌谣的启蒙与教化,习得社会规训与道德规范,开始认同社会环境,认识自我,融入集体,学会承担社会角色;同时,能够促进他们的社会交往,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与团体意识,锻炼他们的社会沟通能力;另外,还有助于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的塑造,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4结束语
    根据跳皮筋游戏的内容与信息,分为无歌谣与有歌谣两大类,在其仪式规定的内容表达上,它们分别有不同的要求与意义。无歌谣类跳皮筋不同于歌谣类跳皮筋语言形式的展现,它主要通过身体实践的表演与展示表达出跳皮筋的精巧技艺,完成既定动作与难度。这种不断重复的经典展演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表演,或翻腾跳跃、翩翩起舞,或精巧细腻、规范齐整。跳皮筋游戏仪式动作技巧类的跳法,强化了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身体体验与碰触感知自由,在身体实践中获得精神与情感的交流互动。歌谣类跳皮筋主要把歌谣作为描述事件、人物、情感或心理状态等内容的工具与手段,展现出形形色色的故事、描述儿童心理、调侃世间百态。跳皮筋的歌谣紧跟时代与历史变迁的步伐,展现不同的社会形态,映射出具备时代特点的政治生活面貌,也是普通民众生活与情感流露的真实写照。儿童歌谣的传唱有助于政治思想的宣扬与传播,对儿童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政治启迪与教育驯化。
    综上所述,跳皮筋游戏是一种身体实践与身体文化,映射了时代发展的生活轨迹;在跳皮筋游戏中不仅可以获得身体素质的比拼、智力的较量、技巧花样的创新,可以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文化、促进智力提升,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跳皮筋集技巧、体力、技艺于一体,综合了灵敏、柔韧、耐力、力量、速度等多项身体素质,是体育、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体。挖掘整理跳皮筋游戏的游戏过程,对再现其文化表达内涵与仪式象征以及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为游戏回归大众视野提供可能性。儿童游戏是践行身体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彰显文化自信的体现,儿童游戏能够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可以为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充实体育元素。但是,目前来看,跳皮筋的技艺传承和歌谣传唱日渐衰微,发展创新更是一个难题。为此我们呼吁,在新时代背景下,关注儿童歌谣,创新符合时代背景要求的新歌谣,关注儿童游戏,推动儿童游戏的传承与发展创新,以充分发挥跳皮筋游戏的文化传承和教育价值,为全民健身和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做出贡献。
    (本文原载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年第312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