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汉族中心”还是“汉族核心”: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新探——兼评新清史的内亚王朝史观(4)


    注释:
    ①参见《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49页;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32页。
    ②关于新清史观点的详细综述,请参见党为《美国新清史三十年:拒绝汉中心的中国史观的兴起与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李爱勇《新清史与“中华帝国”问题——又一次冲击与反应?》,载于《史学月刊》2012年第2期;定宜庄、[美]欧立德(Mark C.Elliott)《21世纪如何书写中国历史:新清史研究的影响与回应》,载于彭卫主编《历史学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16-146页;徐泓《“新清史”论争:从何炳棣、罗友枝论战说起》,载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刘文鹏《内陆亚洲视野下的“新清史”研究》,载于《历史研究》2016年第4期。
    ③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载于马戎编《“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4-44页。关于此次论战的背景、经过及相关各方思想的梳理和讨论,参见周文玖、张锦鹏《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辩的考察》,载于《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黄天华《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抗战前后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争》,载于马戎编《“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88-211页;马戎《如何认识“民族”和“中华民族”———回顾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载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关凯、杨四代《国与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知识论反思》,载于《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
    ④参见费孝通《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载于马戎编《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62-68页。
    ⑤参见顾颉刚《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顾颉刚《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续)》,载于马戎编《“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3-83页,第92-101页。
    ⑥参见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载于马戎编《“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7页;顾颉刚《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续)》,载于马戎编《“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93-96页。
    ⑦参见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马戎编《“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0页;顾颉刚《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续)》,马戎编《“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98页。
    ⑧参见翦伯赞《论中华民族与民族主义——读顾颉刚〈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后》,载于马戎编《“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39-149页。
    ⑨此一观点的代表性论述可参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一书的绪论部分。这一民族关系史的中华民族历史叙事模式明确表明要抛弃汉族中心的中华民族史观,而从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在普遍而日趋密切的联系发展过程中共创中华民族的角度来叙述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10“汉族核心”的表达似乎易启人从汉族中心论的角度加以理解,如杨清媚对费孝通中华民族凝聚模式的理解几乎完全建立在其有关汉族凝聚过程的叙述之上,认为“多元一体格局所描述的文明史进程,其实质是汉人的心态与少数民族的心态在历史中展开对话”,而这种对话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种认同多层次的格局,即“在最高的层面上,汉与非汉民族有着对汉文化这一核心的共同信仰;游牧文化区最终会落入农业文化区里,被融化成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汉族实际上在中华民族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承担了“文化心态”即最高精神认同的功能,而这种观念正是费孝通“全部叙述的基础”(参见《知识分子心史——从ethnos看费孝通的社区研究与民族研究》,载于《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4期,第41-43页)。剥开上述精致而新鲜的语汇包装,我们实际上只能发现一个其实并不十分新鲜的汉族中心叙事模式的内核。有些诠释者甚至提出汉族的地位高于其他民族的认识,认为多元一体理论的汉族核心论意味着汉族与其他民族不处在同一个层次上,“与我国其他民族群体相比,汉民族也许可以被看作是以文化层面为核心的高一个层次的族群集团”(参见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11虽然费孝通和顾颉刚都使用了“滚雪球”的比喻来说明中原汉文化人群对异族的同化与范围的扩大(参见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载于费孝通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页;顾颉刚《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续)》,载于马戎编《“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96页),但对这一现象的认知却有根本差别——顾氏是以之说明中华民族的扩大,而费氏是以之说明华夏人群和汉族的扩大。实际上不只是汉族,任何民族的形成都有同化他族的“滚雪球”的过程,因此讲汉族的同化,并不意味着同意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就是以汉族为中心的同化。
    12参见何炳棣《捍卫汉化——驳罗友枝之〈再观清代〉》,载于刘凤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52页。
    13参见姚大力《不再说“汉化”的旧故事》,载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编《殊方未远——古代中国的疆域、民族与认同》,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287-299页。
    14参见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载于《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Gang Zhao,“Reinventing China:Imperial Qing Ideology and 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Early Twenties,”Modern China,32-1(2006);黄兴涛《清朝满洲人“中国认同”——对美国“新清史”的一种回应》,载于刘凤云、董建中、刘文鹏编《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6-34页;钟焓《北族王朝没有中国意识吗——以非汉文史料为中心的考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年第2期。
    15参见刘文鹏《内陆亚洲视野下的“新清史”研究》,载于《历史研究》2016年第4期;李治安《民族融汇与中国历史发展第二条基本线索论纲》,载于《史学集刊》,2019年第1期。
    16如“早期征服王朝论”和“中央欧亚型王朝”等提法,都与征服王朝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关于征服王朝理论及其新发展,参见钟焓《重释内亚史——以研究方法论的检视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0-55页。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A]//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饮冰室专集之四十二[C].上海:中华书局,1936.
    [2]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A]//马戎编.“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顾颉刚.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A]//马戎编.“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宁骚.民族与国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主义[M].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6]苏航.论费孝通的民族与国家观念——一个“费孝通转换”的视角[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7]费孝通.代序:民族研究——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A]//费孝通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8]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A]//费孝通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9]潘乃谷.费先生讲“武陵行”的研究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10]马戎.费孝通先生的民族问题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6(4).
    [11]费孝通.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写在《民族团结》更名为《中国民族》之际[J].中国民族,2001(1).
    [12]罗友枝.再观清代——论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A]//刘凤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3]Pamela Kyle Crossley.Thinking About Ethnic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Late Imperial China,1990,11 (1).
    [14]钟焓.学术与政治的交集:简析“新清史”学者的意识形态倾向(上、下)[N].中国民族报,2016-01-15,2016-01-22.
    [15]姚大力.再谈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中国认同[A]//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16]何炳棣.捍卫汉化——驳罗友枝之《再观清代》[A]//刘凤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