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辉: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途径的思考(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4:11:56 《黑龙江民族丛刊》(哈尔 张立辉 赵野春 许 参加讨论
(五)网络空间催生新手段 网络空间的技术构成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意愿表达、情感传递、思想交流的工具。与此相联系,网络空间的各民族“三交”活动的手段,是立体式发散型的网状结构构成。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一批民族分裂势力利用网络宣传或传播反动言论,为净化网络空间、传播正能量制造麻烦,更不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三交”活动。正确运用好网络空间新手段,是网络空间各民族良性进行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前提。 (六)网络空间呈现新过程 “网络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崭新形态,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4]这一过程的显著特点是,发生作用的速度空前提高,民族“三交”活动效率明显增强,受众接受影响的被动性十分突出,民族互动价值取向更加复杂多样,等等。曾令辉的《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一书,强调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现实性的二重性[4]。与此相联系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能会利用有意的现实性而借助网络的虚拟性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极端民族主义立场和观点,势必会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时,如果是基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立场和观点,主动参与“三交”活动,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所以,这一过程是复杂的。 二、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途径 通过考察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的原有生态,我们看到网络空间各民族“三交”活动的场域、主体、动力、规则、手段、途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表现特点,是一种现实与虚拟、公开与隐匿、直接与间接、灌输与渗透、控制与自由、组织与随意、认同与逆向、合法与非法、盲从与自觉、被动与主动等独特的二元结构。这就决定着网络空间各民族的“三交”活动的完成有着诸多新途径。 (一)理想化塑造 网络空间的各民族的“三交”活动也需要理想化的价值指引。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隐匿性,尽管有被居心不良者利用的可能,但同样也能为我们提供理想化场景的可能,促进我们构筑更多利于各民族的“三交”活动的便利条件。我们相信,通过理想化的塑造,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价值取向,抵御不良影响,指引前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和水平。 (二)突变式积聚 信息时代,加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仍需要网络空间各民族“三交”活动的长期积累。各民族之间的“三交”活动借助于数字化符号化的网络信息中介进行着信息、知识、精神等的共生共享,同时,也实现着各民族“三交”活动的时空场域和实践场域的新突破和新发展。相对于数千年来说,这种变化就是网络带来的突变。我们认为,这些突变可能会在网络空间各民族“三交”活动中发生。 (三)智能类控制 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通过信息过滤或信息屏障等技术手段,已经做到对部分网络活动的智能控制。网络空间各民族“三交”活动,则可以使用统一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标准,达成控制的目的。即只要确立各民族“三交”活动的价值取向,或提出阶段性的具体要求,就可能形成若干技术规则加以智能化控制。如果各民族“三交”活动出现有损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且是不曾想到的而没有技术预防的信息,我们也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及时清除消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对各民族“三交”活动的监管,网络空间更具优势,且更具效率。 (四)网缘型影响 网络也全面介入各民族之间的政治“三交”活动中,网民关注着网络空间与民族问题相关的社会公共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经济骤然兴起。网络经济成为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一种新型社会经济形态,影响着当前民族经济,并全面推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三交”活动。此外,文化、社会、生态等都是如此。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各民族“三交”活动的交叉影响更为明显。交叉影响,也可看成是网缘式影响。所谓网缘式影响,是指各民族之间相互作用都依托网络进行,民族关系主体彼此间的认知只发生在网上。网缘型影响,为各民族“三交”活动提供了新途径,也带来了新挑战。 (五)互动性实践 我们可将网络空间各民族“三交”活动的行为模式大体分为网络利己型、网络利他型和网络互利型三种。在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主要体现在网络群体之间的互动和网络个体与网络群体之间的互动两种情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网络空间表现的是虚拟的,但根子仍是网下社会的客观反映,网络空间的民族互动实际是网下民族关系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对各民族“三交”活动的秩序治理,网上和网下要配合进行。这也是一种互动性实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