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王志标 黄大勇: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表现、症结及应对策略——以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为例


    【摘要】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主要表现在形态异化(文化失真与破坏)、生态异化(文化资源过度转化利用) 和能态异化(文化资源依赖)等方面。以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为例从市场扰动(商业化、利益驱动和短期寻租)、文化挤压(外部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内部失调(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等方面分析了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症结。最后,提出从持续(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认同(提高公众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和管治(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防止民族文化资源异化和流失)等角度应对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
    【关键词】民族;文化资源;资源化;陷阱
    【作者简介】王志标,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执行主编助理,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博士。黄大勇,长江师范学院院长,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
    【资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地区文旅融合中的文化资源陷阱及应对策略研究”(17XMZ029)段性成果。
    一、引言
    民族文化资源指的是源于民族文化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资源,分为有形民族文化资源和无形民族文化资源。有形民族文化资源是指那些有着具体形态的民族文化资源,如古村镇、历史遗址、特色民居建筑、民间工艺品等;无形民族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民间习俗、民族文学、民族艺术、民族生产活动经验、民族节庆等。民族文化资源化是民族文化的“物化”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民族文化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外界文化的影响和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等原因极易形成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如丽江大研古城和大理喜洲古镇在民族文化资源化的过程中出现的“空心化”、文化失真和部分传统民族文化资源消亡等问题。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严重威胁到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给民族文化资源化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研究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以防止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形成或进一步加深,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学者从旅游和城镇化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影响、民族文化不合理开发的突出表现、资源开发与文化的冲突、民族文化过度开发的危害等角度探讨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存在的负面影响。第一,关于旅游和城镇化等通过引入外部文化对民族文化资源影响的研究。一方面,国内外众多学者指出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消极影响。Burns等研究了旅游目的地经济水平的高低对当地文化的影响,结论是旅游会显著增加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被同化的可能。Timothy以印尼著名文化旅游地亚卡塔(Yogyakarta)购物街为例,研究了购物市场中非法经营行为的负面效应。周长山以广西古村镇为例,探究了旅游开发对古村镇的影响,认为旅游开发使得古村镇“原真性” 流失,沦为“非活态”的博物馆,同时过度商业化会将居民挤出原生土壤,使得地方民俗被切断,古村镇异化为千面雷同、追逐利益的商业化区域。陈修岭等对民族旅游中的族群认同危机与自洽性进行了研究,指出民族旅游开发导致文化移植和文化失真,进而造成了族群认同危机,而提高民族文化的“自洽性” 有利于消减这种危机。另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对民族文化资源造成了破坏。高燕梅等认为城镇化进程破坏了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加剧了传统民族文化的流失和消亡,大量民族传统文化衍生产品被抢注、被掠夺,民族传统文化滥用现象十分严重,提出应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王红霞指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一些地方重开发利用、轻保护传承,导致民族文化资源被过度开发甚至破坏性开发,生态环境和文化原真性遭到破坏;一些特色小镇建设对文化元素和文化因子的挖掘不充分,导致文化产品的层次和质量低下。赵冬菊等认为盲目城镇化忽视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造成了历史文化遗址的破坏和传统习俗、民间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威胁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第二,关于民族文化资源不合理开发表现的研究。学者们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多借助案例论证民族文化的不合理开发。Jia指出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许多古城镇面临着区域衰落、功能不全、开发过度、环境恶化等问题,部分古建筑已濒临消失。王志标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路径的研究,认为我国文化资源化过程中存在着政府管理中的失序、行业协会指导不利、产品趋同和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刘华对西北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进行了探析,认为各民族地区存在着无序开发导致生态破坏、资金短缺以及人才数量和素质不足等问题。蒋柯可等以四川安仁古镇和洛带古镇为例研究了文旅类特色小镇同质化问题,认为这种同质化主要表现在开发理念同质化、发展路径同质化和旅游产品同质化等方面。第三,关于资源开发与文化冲突的研究。Chhabra等对澳大利亚部分土著文化旅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著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游客文化和土著文化的冲突,所以开发土著文化旅游需要熟悉双方文化的行政人员的协调。吴晓山认为民族文化旅游中的冲突行为是造成传统民族文化过度商业化、低俗化、民族文化失真等现象的原因,并对冲突的动因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Chen研究了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与其环境和社会文化可持续性之间存在着冲突,如受污染的自然环境、过度拥挤的地方、受侵蚀的景观以及传统和遗产的消失都会导致西方国家潜在游客对中国旅游产生不良印象,以及旅游体验质量下降。第四,关于民族文化过度开发危害的研究。Foxell等研究了马耳他“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重新定位问题,指出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岛屿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致使危机感盛行。钟洁等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研究了旅游开发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指出旅游承载力“超载” 现象造成了环境安全威胁,对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刘芝凤指出单纯以经济价值为目的的开发会流失民族本土文化资源的文化元素,使得民族地区“弱经济价值文化遗产” 的多维价值被湮没,不利于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
    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资源化的情况,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然而,依然存不足之处:首先,目前研究大多只关注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某一方面,对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概念和综合表现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其次,现有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撑。因此,本文将在对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等地民族文化资源转化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表现加以分析,结合调研数据对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症结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提出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应对策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