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标 黄大勇: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表现、症结及应对策略——以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为例(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3:11:29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 王志标 黄大勇 参加讨论
四、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应对策略 (一)持续——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第一,应树立正确的开发观念和底线思维。相关主体应正确认识到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和不可再生性,在民族文化资源化的过程中坚守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底线、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生态底线、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原则的经济底线,促进文化传播和素质提升的社会底线以及保持原生态和适度开发的文化底线。 第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要有一套明确的、科学的规划方案,同时应遵守全面性和原真性的原则,不能只注重经济利益而片面性地开发受欢迎的民族地区和文化资源类型,同时要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品位,避免表面性开发和商业化的过度膨胀。 第三,政府要与企业、专家、民众密切协作。在确保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企业的规范经营之外,应重视专家的指导作用并积极鼓励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到民族文化资源转化和保护的工作中,从而形成“政府+企业+专家+居民” 密切协作、共同开发的局面。同时,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成本利益分配机制,确保使其公开化、透明化,以及各主体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利润。 (二)认同——提高公众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公众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度是民族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提高民族地区居民和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一方面,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族群认同。应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教育。可以通过举办相关民族文化活动或教育讲座唤醒当地居民的民族文化记忆,提高其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价值的认知,增强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责任感和凝聚力,促使其自觉维护民族文化资源、抵制外界强势文化的侵袭和冲击,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提高旅游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在旅游观光中游客不自觉地充当了文化扩张的工具,故应引导旅游者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端正自身文化姿态,放弃先入为主的心理,怀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之心文明观光游览,认真体验和感悟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维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土壤”,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良性传播和公众认同。 (三)管治——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防止民族文化资源的异化和流失 第一,强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法律和法规保护力度。目前针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法律、法规保护还不健全,所以应建立完备的民族文化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使用许可制度,避免民族文化资源的滥用、异化和流失。 第二,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扶植力度。针对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传统文学等极具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濒临消逝的现象,应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引导部分民族文化精英、有技艺的手工艺者和其他民族文化传承人回归原住地,以挽救和发展当地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 第三,切实保障民族地区的“原生态” 发展。对于传统民居建筑和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修复,要牢牢把握原真性的原则,严禁在核心保护区出现与当地传统风貌格格不入的建筑设施,应在保留当地居民传统生产方式和传统生活空间的基础上逐步改造部分民族传统中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内容。 第四,加强政府监管水平。对于民族地区的经营单位应进行不定期严格审查,对歪曲、篡改传统文化的行为进行严厉批评教育,对不规范经营的商铺下令整改甚至实行强硬退出机制,以维护旅游地健康的经营环境和良好的声誉,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建立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可以通过加大与高校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合作培养专业旅游管理人员,加强与游客的沟通和交流,注重对民族文化资源内涵的展示和讲解,引导公众保护民族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 五、结论 研究发现,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主要表现在形态异化(文化失真与破坏)、生态异化(文化资源过度转化利用) 和能态异化(文化资源依赖) 等三个方面。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症结主要包括市场扰动(商业化、利益驱动与短期寻租)、文化挤压(外界强势文化的冲击) 和内部失调(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 等。应通过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提高公众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防止民族文化资源的异化和流失等举措避免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形成或进一步恶化。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明确了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概念和综合表现,并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症结。由于目前的研究大多只关注了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某一方面且以定性分析为主,难以让读者对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有一个清晰的、全局的认识,故明确其表现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其症结很有必要。 注释参考原文,文章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