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王志标 黄大勇: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表现、症结及应对策略——以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为例(3)


    (二)主要症结
    1.市场扰动——商业化、利益驱动与短期寻租
    市场扰动是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首要症结。市场扰动引致不合理开发,主要表现在商业化、利益驱动与短期寻租等3个方面。
    第一,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过度商业化。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一些开发商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和重组,发掘其充满刺激性、娱乐性、互动性的元素以吸引旅游者的关注。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大量传统习俗、民族仪式等被竞相开发成商品,甚至被任意改变、加工和歪曲,文化内涵逐渐淡化、消亡。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的传统表演节目就是典型案例,旅游开发使得民族传统表演的“原生态”日渐式微,表演仪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下表(表1)是对大研古城、喜洲古镇传统表演仪式变化的调查情况。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研古城中64.58%的受访者认为传统表演仪式“有点变化”,分别有25.00%和4.17%的受访者表示传统表演仪式“变化很大”和“全变样了”,仅有6.25%的受访者认为传统表演仪式“没变”。与大研古城调查结果类似,喜洲古镇中仅有13.64%的受访者表示传统表演仪式没有发生变化,其余大部分受访居民都认为传统表演仪式发生了相应程度的变化。这些调研数据直观地表明,旅游开发对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的民族文化资源产生了一定影响,造成部分民族文化资源“原生态”的弱化。
    第二,民族文化资源转化的利益分配不尽合理。当地居民作为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理应参与到民族文化资源转化工作中并获取相应收益,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的居民并未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中获得满意的收益。
    图1为大研古城与喜洲古镇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中居民受益程度统计图。从调查结果来看,大研古城46.94%的受访者认为居民从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中受益程度为“中等”,而喜洲古镇这一比例仅为36.34%,居民受益满意度不高;认为大研古城当地居民“受益较少” 和“受益不大” 的比重分别为4.08%和14.29%,喜洲古镇对应比重分别为27.27%和22.73%;分别有18.37%和16.33%的大研古城受访居民表示“受益较多” 和“是最大受益者”,而喜洲古镇对应人数比仅为9.09%与4.55%。从总体上看,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中居民受益程度度不高,值得注意的是,喜洲古镇民族文化资源转化的居民受益度明显低于大研古城。当地居民受益度直接决定了其在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中的配合度和参与度,故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利益分配不均是导致大研古城、喜洲古镇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短期寻租造成的民族文化资源表面性开发。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的旅游开发项目大多停留在表面层次,忽视了对实质性内容的提升,难以留住原住居民从而导致“空心化” 现象十分突出,传统手工艺等大量民族文化资源也随之逐渐消逝。
    大研古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外地商人循商机而来,而原住居民则因为资金有限、古城生活设施相对落后而选择迁往新城区居住,将古城内的房屋住宅租售给外地商人进行经商。如此一来,原住居民不仅可以享受新城区现代化的生活,住宅租金或售房收入也能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来源。当地居民中也有少数留在古城中,但他们做的工作仅仅是一些管理或清洁工作,实际上的生活重心也是在新城区。这样就导致大研古城内“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原滋原味的纳西族传统生活方式在古城内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全国各地、文化背景相异的外地经商者。如今,大研古城内充斥着各种外来文化,失去了古城原本浓郁的纳西族特色。
    喜洲古镇也存在与大研古城同样的“空心化”问题。在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古镇部分民居已经老化甚至坍塌,而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维修,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十分有限,因此多数民居仍然处于自由维护、自改自建的状态。对比古老传统的房屋建筑和设施,村民更愿意搬到古镇外宽敞明亮、设备齐全的新楼房,而不是对老房子进行修缮。此外,由于对传统技艺的扶植力度不足,居民难以维持生计,因此大多数人都选择离开古镇或外出务工,导致古镇的“空心化” 和传统手工艺的没落。
    2.文化挤压——外部强势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封闭和落后的状态;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带来的外界文化对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在与外界强势文化的碰撞中,少数民族本土文化逐渐被同化和改变。
    
    首先,旅游者携带的现代都市文化因子和各种智能通讯设备的普及为民族地区居民打开了一扇通向外界的窗户,使得民族地区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自愿向现代文化靠拢。流行歌舞、网络文化等不断冲击着传统歌舞、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如今在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已经很少能看到穿戴传统服饰的当地居民,传统服饰仅在商业和旅游场所出现,独特的纳西族和白族风情逐渐弱化。表2是对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居民穿戴传统服饰情况的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研古城中34.69%的受访居民表示不穿戴传统服饰,分别有14.29%和42.86%的受访居民表示“接待客人时穿”和“重大活动时穿”,仅有8.16%的受访居民表示经常穿戴传统服饰;而喜洲古镇的调研结果显示,高达54%的居民受访者现在已不再穿戴传统服饰,23%的受访者表示重大活动时穿戴传统服饰,9%的受访者表示在接待客人时穿戴传统服饰,只有14%的受访者经常穿戴传统服饰。总体上看,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居民传统服饰穿戴率都很低,外界强势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对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民族地区在城镇化建设中将钢筋、瓷砖等现代化材料建筑的“洋房”看作是进步的标志,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了大量的改建,这必然造成对民族地区传统建筑风格的破坏。对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传统建筑与民居变化的调查如图2所示。
    
    统计图直观地表明了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传统建筑和民居变化情况。大研古城传统建筑与民居变化“仿建”占比最高,为52.00%,而喜洲古镇传统建筑与民居变化占比最高的是“创新设计”,为43.48%;大研古城中仅有8.00%的受访者认为传统建筑与民居“无变化”,喜洲古镇相应比例为26.09%。由图2可见,对现代化建筑风格的盲目追求导致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的传统建筑和民居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两地传统建筑文化造成了影响和破坏。
    3.内部失调——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
    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另一个重要的症结是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
    (1)当地政府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规划管理不合理
    大研古城的规划管理问题首先体现在开发观念上,政府当局和开发商只看到了旅游开发带来的短期利益,将古城作为一种普通项目来开发投资而忽视了古城的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极易造成民族文化资源化的短期问题。其次,在职位设置上,政府内设机构的一些职能往往与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的部分职位彼此重复,容易造成多头指挥的问题,从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浪费行政资源,且降低了古城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的效率。
    喜洲古镇的规划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古镇对于临街民居建筑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出现了很多参差不齐的平房、楼房及其他建筑设施,以致破坏了古镇整体风貌。其次,喜洲古镇民俗旅游管理较为松散,民俗旅游开发,如客栈、餐饮、传统食品加工、传统手工艺制作等目前仍以个体经营为主,三道茶等民俗文化表演也只有严家民居等少数几家开展,发展较为缓慢。
    此外,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都存在着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对于扭曲篡改传统文化甚至不规范经营的行为未能加以正确引导和整改,长此一来就使得这种不良现象愈发严重,大大影响了旅游地的声誉,也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存续造成了威胁。
    (2)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一方面,不少旅游者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不够重视。旅游者的文化素养和品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旅游市场的开发方向,很多游客在民族旅游中出于猎奇的心态往往倾向于观看和购买具有视觉刺激的、浅显易懂的表演节目和文化产品。经营者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和偏好,将文化节目和文化产品表象化、批量化甚至歪曲性加工,以吸引消费者,并节约生产成本。实地调研发现,大研古城游客的旅游目的多为看风景、拍照、购物或满足猎奇心态,还有一些游客仅仅是为了做网络直播,以吸引“粉丝”关注;而喜洲古镇的游客多进行的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很少有人认真去了解和品味当地的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居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下降。通过走访发现,在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的过程中,大多数当地居民都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还有部分居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处于“不够了解” 甚至“不了解”的状态。年轻一代自愿接受外界文化的同化,大多不愿意从事传统技艺类工作,因此大量的民间歌舞、传统手工艺等民族文化资源出现了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现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