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王志标 黄大勇: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表现、症结及应对策略——以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为例(2)


    二、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表现
    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主要表现在文化失真与破坏(形态异化),文化资源过度转化利用(生态异化)和文化资源依赖(能态异化)三个方面。
    (一)形态异化——文化失真与破坏
    文化失真与破坏是民族文化资源化形态异化的具体表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篡改、歪曲、改造、伪造民族传统文化。如东巴文化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因此一些无良商家通过在木料上刻几个似是而非的文字就将其当做“东巴文字的艺术品”出售。第二,扭曲文化含义。这突出表现为在传统文化表演中刻意夸大或杜撰民族文化资源的某一特点以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比如对民族歌舞的起源或婚恋习俗形式的大肆渲染。第三,将民族传统文化商业化。商业化是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但某些旅游开发全然不顾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批量包装和营销,过度的商业化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第四,改变民族传统文化用途。如泼水节本是傣历新年和傣族传统民族节庆活动,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泼洒清水以祈求新福,然而为了吸引观众和追逐利润,一些景区的傣族风情园在非泼水节期间也雇佣外族青年进行泼水表演,从而使得庄重传统的泼水节沦为赚钱的工具。第五,改变民族传统文化神圣性。比如在民俗文化展演节目中随意展示、解说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神秘宗教仪式,这极易伤害了相关民族的信仰和感情。
    (二)生态异化——文化资源过度转化利用
    文化资源过度转化利用是民族文化资源化化生态异化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超出游客容量。根据原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各大景区都设有最大游客承载量并制定游客流量控制预案,然而实际中很多热点景区仍存在着超出游客承载量的问题,严重威胁景区的人员和环境安全,如丽江古城就曾多次被报道出游客超过景区最大承载力的新闻。第二,旅游产品价格扭曲。这是在旅游景区屡见不鲜的一个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部分不良商家对旅游产品的定价远高于市场价格,如青岛“天价虾”和桂林“天价娃娃鱼” 事件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两地的旅游城市形象。第三,旅游产品供给过度。虽然在大量资本进驻旅游业后带来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但部分景区出现了供给过度的现象,造成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不容忽视。第四,恶搞民族文化资源。为了迎合一些旅游者的低级趣味,部分景区出现了利用旅游商品或节目恶搞民族文化资源的现象,这背离了民族文化资源化的初衷,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和误导。第五,文化产品内容质量不高。当前不少民族旅游景区的文化产品普遍存在着内容雷同、形式单调等内容质量问题,缺乏地方特色或文化内涵。第六,文化旅游地声誉贬损。对民族文化资源不当的转化利用和各种负面问题的出现会影响旅游者对文化资源的真实性感知和评价,严重损害旅游开发地区和所在城市的形象和美誉度。
    (三)能态异化——文化资源依赖
    文化资源依赖指的是对某一类文化资源或资源产业的过度信任与过分依赖,是民族文化资源化能态异化的具体表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文化资源的片面性开发。一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只针对某一关键性或代表性资源,容易导致该民族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及其他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足甚至遭受遗弃和流失。第二,文化资源的浅层次开发。粗放型的开发方式往往忽视文化内涵,导致民族文化资源的表面化、浅层次的开发。例如,大量人工文化景观和文化复制物因缺乏文化内涵而关注度不足,这既浪费了资金和资源,也破坏了民族文化资源的原生态。第三,文化产品缺乏创新。大多数文化产品仅停留在旅游观光层次上,低端化、雷同化现象十分严重,在文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上忽视与科技的融合,不能制造出高层次的、高附加值的、文化内容丰富的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和升级的消费需求。第四,忽视文化资源化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对文化资源的过度依赖忽视了文化资源化与生态的协调,导致部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这威胁到了民族文化资源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症结
    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不利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造成威胁,因此对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症结进行细致的分析很有必要。本节以丽江大研古城和大理喜洲古镇为例,结合调研数据对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症结进行分析。调查问卷共550份,有效问卷531份,问卷有效率为9655%。
    (一)研究区概况
    1.大研古城
    大研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古城始建于元初,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发展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古城儒、释、道文化和纳西族本土文化,以及汉、藏、白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代表性的有木府、万古楼、五凤楼等经典传统建筑,火把节、甲子会、药王节等传统民俗节庆,以及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音乐、东巴舞蹈等传统纳西族东巴文化。其中,纳西族的古老文字东巴文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据专家考证,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
    大研古城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成功塑造了很多蜚声海内外的文化品牌,如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同时积极推进古城的改造升级,创建国际特色城镇。然而,近年来随着民族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大研古城的民族文化资源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和破坏,出现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趋势。第一,景区开发过度,游客数量超负荷。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大研古城游客数量超过了景区最大承载力,从而严重威胁景区的人员和环境安全。第二,古城“空心化”严重,原滋原味的纳西族传统生活方式在古城内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全国各地、文化背景相异的外地经商者。第三,传统文化过度商业化,丧失文化内涵。如一些洞经音乐演出刻意夸大其“古老”“神秘”等特点,以此进行商业宣传和炒作。第四,旅游文化产品低质量和同质化现象突出。古城内很多店铺的旅游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批量生产、毫无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充斥了古城,纳西传统手工艺却逐渐没落。
    2.喜洲古镇
    喜洲古镇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北部,古称史城、大厘城,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镇西枕苍山,东临洱海,是大理白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喜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远在南诏国时期,喜洲就是一个商贾云集的重镇。明清时期,这里诞生了著名的喜洲商帮,其商贸文化至今仍广为流传。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丰厚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喜洲白族民居古建筑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独有的宗教信仰——本主崇拜等多种物质与非物质民族文化资源。
    近年来,喜洲古镇积极引进商业投资,充分利用本地文化优势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并大力推进各项改造工程,从而使其民族文化资源化水平不断提高。民族旅游开发有效带动了古镇及其周边的经济水平,但也对古镇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和破坏。第一,生活环境污染加重。日益增加的游客流量和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小广告等严重污染了古镇的生态环境。第二,建筑风格受到影响。不少传统民居建筑被改建,使用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如瓷砖、铝合金门窗、铁门等,失去了传统白族建筑的独特风格。杂乱不堪的电力、电讯、有线电视等线路也严重影响了古镇建筑风貌。第三,古城“空心化” 现象十分严重。留在古镇上的原住居民多是老人和小孩,多数店铺、房屋等都被租售给了外来经商者,当地人外流较多,也因此失去了民族文化资源原生态的“寄生体”。第四,民族传统衣、食、语言、手工艺等传承与使用不足。传统语言、服饰、小吃等逐渐消失,扎染、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后继乏人、濒临失传,以致古镇旅游文化产品多是批量进货、质量低下的“舶来品”,民俗节目表演也缺乏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