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张应华:协调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深度融合创新研究——以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例


    【摘要】中缅边境地区受特殊历史、地理和复杂的周边环境等因素影响,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贫困问题、国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相互交织,边疆繁荣稳定和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地处中缅边境中段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创新工作方式,将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有机融合,全面推进精准脱贫,提升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然而中缅边境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财政保障困难、开放活边水平不高、不稳定因素复杂、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要实现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协调发展; 全面推行“123”党建新模式,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 提高脱贫实效,精准推进沿边群众居边脱贫致富; 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增强边民凝聚力和向心力; 补齐教育短板,彻底根除素质型贫困。
    【关键词】 兴边富民; 基层党建; 民族团结进步; 脱贫
    【作者简介】张应华,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直过民族’地区和‘直过民族’精准扶贫、脱贫问题的对策研究”(17AMZ016)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云南“直过区”贫困户脱贫摘帽后可持续生计调查研究”(YB2018039) 阶段成果。
    中缅边境地区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南亚最便捷的通道,是确保我国西南边陲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但受特殊的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中缅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滞后,已成为云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地区之一。此外,中缅边境地区与“金三角”毗邻,防毒禁毒任务艰巨; 缅北局势动荡,地缘战略风险增加; 随着我国对外影响力日益增强,跨境婚姻、入境务工、经商人员剧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难度加大,尤其是“三非”人员问题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跨境民族信教群众交往密切,抵御境外宗教文化渗透任务繁重。中缅边境地区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贫困问题、国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相互交织,民族团结、边疆繁荣稳定和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复杂的局势,如何进一步深化中缅边境地区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深度融合,全面改善和提升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富边、美边、稳边、睦边,既是国家稳边固边的迫切需要,也是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必然要求。因此,课题组在深入中缅边境地区田野调查基础上,选择地处中缅边境中段的沧源佤族自治县为调研重点,对该县协调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现状展开深入调查研究,形成此文,旨在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促进边境地区加快科学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繁荣稳定等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其他边境地区兴边富民、乡村振兴提供个案借鉴。
    一、沧源佤族自治县概况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中缅边界中段,与“金三角”东部相毗邻,国境线长147公里,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傣族、汉族、拉祜族、彝族等20多种民族杂居,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直过民族”地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国土面积2446.43 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其中有6个沿边乡镇) 、1个农场,93个村(社区) ,614个自然村,841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18.85万人,其中,佤族人口14.48万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85.19%,分别占全国和世界佤族人口的40%和15%左右。
    沧源沿边优势突出,是秘境边关、开放前沿。有大小出口便道30多条,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是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城勐董镇距离缅北重要城市腊戌仅200公里,滇缅铁路遗址至今尚存,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门户之一,是我国面向西南沿边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窗口。
    全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打造世界佤乡品牌、建设世界佤文化中心的目标,把握发展机遇,积极主动作为,在挑战中迎难而上,在困难中勇于担当,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63亿元,增长9.5%;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95亿元,增长7.2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5亿元,增长11.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3亿元,增长9%;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亿元,增长12.2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9亿元,增长14.5%; 外贸进出口总额7.02亿元,增长2.4%;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60元,增长9.1%;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57元,增长10.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