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从“大花园”到“石榴籽”:中华民族概念的新时代阐释(3)


    习近平总书记把新时期下的“中华民族”比作“石榴籽”为“中华民族”赋予了时代特色,注入了新的理论内涵。
    首先,56个民族共同参与并建构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并使其不断地充实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要消解56个民族,消灭文化多样性,而是在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建构一种文化共性,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归属和政治基础。“中华民族”要如“石榴籽”一般抱得紧、抱得实、抱得巧,而要在政治一体、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建构一种文化共性,就要坚持认同伟大的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反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假借“民族自决”之名行分裂“中华民族”之实。
    其次,由56个民族聚合而成的“中华民族”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不是西方式的民族国家。它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以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为基础形成的一个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如果将56个民族个体或文化内容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抽离,中华民族概念只能是空洞的政治口号,不具有凝聚力。习近平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强调‘舟车所致,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都是大一统的组成部分。”
    最后,中华民族的发展必然要求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从1935年毛泽东提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自由是一个伟大的任务”,“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的论述,到全球化伴随中国现代化的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励精图治,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中,始终以坚持“统一的多民族”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特征,“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的思想为指导,坚持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让中华民族得以崭新姿态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极具新时代意义的关于“中华民族”的概念阐释,为当代中华民族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以来,自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舶来,中国走过了从“以族统国”到“以国统族”的历史过程,“中华民族”也经历了从“排他性”到“包容性”的演变过程,即从汉族到国族,再到56个民族多元一体,最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内涵也呈现出由单一性向包容性发展的特点。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56个民族的认定是历史的进步。虽然在认定的过程中,中国受到了前苏联民族理论的影响,但是我国结合自身实际,摒弃了“等级定族”的斯大林模式,坚持各民族平等、否定民族歧视、反对民族压迫的原则,形成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大花园”理念,强调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正是对“中华民族”内涵的正确解读,使得我国在建国以来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巩固。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也不断迎接着一系列的挑战。纵观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提出的“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理论,从未得到实现。现实当中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存在多个民族的国家。在这种背景下,民族主义(nationalism)在更多地扮演了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的角色。
    那么,如何在现有政治体制下,推行多民族包容共生的民族政策,解决“民族主义”理论的先天缺陷呢?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中国传统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理论,就是一个积极的尝试。而关于“中华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的新时代阐释,不仅提供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兼顾的政治空间,也明确了建设政治统一、文化多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理念。
    回顾历史,反观我国民族理论的发展历程,正是对“中华民族”这种互补共生的理论认识,让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能够从创立逐渐走向成熟,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得以长期在同一个政治屋檐下和谐共生,守望相助,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相信被赋予新时代内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定能如“石榴籽”一般抱得紧、抱得实、抱得巧,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请参考原文,文章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