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黄开腾:论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治理(2)


    由以上分析可知,学术界对农村“空心化”与乡村振兴的关注较多,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其一,极少有人关注乡村振兴与农村“空心化”治理之间的关系。当前,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毫无疑问,农村“空心化”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了难题,因此,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加强农村“空心化”治理。基于此,探讨乡村振兴与农村“空心化”治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二,极少有人立足于城乡分割和城乡融合视角探讨农村“空心化”问题。事实上,城乡分割是造成农村“空心化”的根本原因,要治理农村“空心化”,就要消除城乡分割。而以城乡融合为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是消除城乡分割的一剂良药,也是农村“空心化”治理的关键所在。其三,专门研究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治理问题的成果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总体落后,其乡村振兴任务更为艰巨,而民族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多,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程度大,对乡村振兴的制约更大,因此,关注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治理问题具有时代意义。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从城乡融合视角探讨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的治理问题,是一个值得开拓的重要领域。
    二、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乡村振兴的现实难题
    结合学界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是指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三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出现的大量人口外流、产业发展滞后、村庄布局失衡、传统文化面临断裂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演变过程。农村“空心化”对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结构造成了全方位的影响,具有多种外在表征,其中,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地理“空心化”、文化“空心化”是最为重要的外在表征。显然,以“四化”为特征的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使得乡村缺乏生机和活力,加剧了乡村的凋敝和衰败,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现实难题。
    1.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加剧了人力资源流失,导致乡村振兴主体缺失。乡村振兴能否取得成功,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村民。村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又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只有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充分满足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需求。然而,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外流严重,人口结构失衡,乡村主体性缺乏问题突出,尤其是大量乡村精英流失加剧了乡村发展中的人才匮乏问题,导致乡村振兴因为人才瓶颈而变得举步维艰。可以说,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给乡村振兴带来了人力资源缺乏的严重挑战,只有吸收大量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及高素质知识分子回村或下乡,切实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主体缺失问题,乡村振兴才能获得成功。
    2.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弱化了基层组织权威,导致乡村振兴缺乏组织保障。村党支部、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者,乡村振兴能否顺利推进,基层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削弱了基层组织的作用。农村党支部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发挥着领导、组织、动员等作用。由于农村精英流失,以及部分精英的离心倾向[23]等原因,农村党支部缺乏高素质党员,最终使其无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无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并取得成效。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导者,发挥着整合资源、组织实施、动员群众等作用。农村人口流失、人口结构失衡使得村委会选举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而且青壮年男人长期在外,导致村委会的号召应者甚少,久而久之,村委会的权威势必弱化。此外,产业“空心化”、人口流失对农民成立能够代表自身利益诉求的经济合作社和民间组织也极为不利,或者即使组织成立了,其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
    3.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削弱了乡村经济基础,导致乡村振兴面临资金压力。乡村振兴是农村的全方位振兴,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若不具备雄厚的财力作为基础,乡村振兴将难以取得突破。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的现实情况严重削弱了乡村的经济基础,使乡村振兴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一方面,农村产业空心不仅使传统种养殖产业无法正常发展,而且产业链的破坏通过传导机制,会影响农村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最终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而变得乏力甚至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在农村,由于缺乏规划而任意建房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内空外张”格局等问题增加了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成本,从而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资金压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