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李淮: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2)


    二、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创新
    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由本质、目标、方法和主体等诸多元素构造而成,显示出了一连串的新问题、新论断、新方法和新要求,科学地回答了民族工作开展过程中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加深了对解决民族问题、优化民族关系的思想认识,是对原有民族平等思想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实现了对原有理论制度的整体性突破,成为指导新时代民族问题顺利解决的思想源泉,彰显了党的民族工作的时代性、阶段性特征。
    (一)揭示了民族平等的实质内核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繁荣发展和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真正落地的基石。何为民族平等,关涉到政治、经济、社会及生活的很多个场域,不过所追求的标准是一样的,那就是在彼此地位上、权力享有上、机会获得上及经济利益上不能存在歧视或要处于同等的状态。我国各民族共同当家做主,反对任何民族压迫和歧视,实现民族平等是保障民族间公平正义的根本政策。不可否认,由于地理位置、环境资源、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我国各个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上不平衡,致使发展落后的民族地区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平等地享受到应有的同等的权利,此即为民族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但长期形成的差距不能轻易消除,民族平等的实现有一个阶段性、层次化的过程。
    民族平等并非固定单一的组成,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定义。在新时代的形成与进展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赋予了“民族平等”更多切合时代需求的新内涵,指出民族平等的实现具有必然性,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突出事实层面的平等。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要想实现民族平等,就要首先消除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上,习近平同志善于发现和抓住民族工作中最大的实际,提出了诸多新的想法和判断,如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得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还要促进各民族跨区域流动,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等。
    加快发展也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民族团结是真正实现民族平等的基本保障,各民族团结稳定、和睦相处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前提。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提到“增强团结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积极创造条件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同年5月举行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族干部群众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2018年两会中,明确民族工作领域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共创美好生活,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民族团结生命论,也是从方法论、实践论的角度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的深刻揭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明,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阐释了民族平等主体的全覆盖性
    我国有56个民族,它们共同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整体的发展需要每个民族的付出,各民族间同呼吸、共命运,彼此不能分离。并且,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是我国发展的有利因素。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祖国的广大疆域、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果,祖国现在的繁荣离不开每个民族的辛勤付出。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都有获得发展的机会和权利。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各民族在经济发展上表现为先进和落后等不均衡状态,但不等于说彼此就有高低之差,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在于保障各民族同享平等的权利,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给国家民委简报上的批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每个民族都应该且有权参与到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并共享小康社会的福祉。至于平等的内涵,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从对象而言,无论民族的大小,无论经济发展水平如何,都是一律平等的,任何民族都不得享有特权。当然,平等关系的建立需要以互相尊重作为基本前提,这要求各民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从平等所指范围而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一切社会生活领域上的一切权利应该是完全平等的。从平等所处的状态进行分析,各民族间不仅应该在形式上、法律上受到平等对待,而且在事实上亦要享有平等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三)确立了民族平等事业的奋斗路线
    中国民族事业应该走什么道路,是否需要照搬西方模式,曾经长期困扰着人们。对此,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即强调切合中国实际和倾听人民呼声,坚持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这是基本的奋斗方向和前进目标,解决了我们应该举什么旗帜,走什么路线的问题。在2014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眼下搞好民族工作必须牢固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在同年举行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依法治国等主张被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精辟概括。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新论断与时俱进,高瞻远瞩,全面深刻回应了在民族工作全局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最核心、最根本的道路问题。上述思想也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得到了肯定。
    “中国特色”说明了我们一切民族工作的出发点或立足点应该放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上,用中国语境说话,以事实情况为依据,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所谓优良经验。党和国家的各种民族路线、方针和政策不能脱离实际,要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民族问题”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产生的矛盾问题。民族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民族之间的关系着眼,可以视为一个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二是从民族实体本身的发展分析,可以视为一个民族繁荣发展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也不同。民族平等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施政策略,并把实现民族平等作为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这都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回归实践解决民族平等问题的优良作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