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和地方转型时代的都市商业人类学——田野凝视焦点的变移和学科想象(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5:11:3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潘天舒 参加讨论
三 学以致用的商业人类学 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类学者能否在大学或博物馆之外找到用武之地? 这是一个有关人类学者有无能力、特长、勇气和志趣运用本学科的知识和经验,服务于象牙塔外的现实世界的问题。这也是笔者十多年前在美国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讲授人类学导论课程期间,在为来自不同专业系科的学生解惑答疑时无法回避的一道“考题”。为了应对这类难题,笔者开始关注美国的大学本科生,出于未来就业求职的考虑是否会表现出有规律可循的专业偏好。的确,在咨询公司定期发布的美国大学生青睐专业(所谓desirable majors)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无疑是会计和经济学等专业,而人类学和艺术史往往处于倒数的位置。然而,随着对美国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进一步了解,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对于美国学生来说,如果不考虑就业前景,那些排行榜上的受“青睐”专业实际上非常乏味,根本谈不上酷(cool) ,而像人类学这样看起来不受青睐的专业,不但生动有趣,而且是绝对的“酷”(absolutely cool)。在哈佛等北美名校,文化人类学始终是学生们首选的通识课程。在上世纪90年代,笔者的博导华琛(James Watson)在哈佛核心教程部主授的“中国亲族”(Chinese Kinship)和“饮食文化”(Food and Culture)是人类学系最热门的本科生课程。 那么,如何能让学生们认识到人类学作为一门“酷”的专业,实际上还具备着亟待开发的潜能以及学以致用的价值? 我当年常常会在学期最后一堂课,放映一部由美国人类学学会下属的全国人类学实践联合会于1993 年摄制的《人类学家在工作: 不同凡响的职业》(英文片名为Anthropologists at Work) 。该片真实记录了来自人类学四大分支(体质、语言、考古和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专业人员在不同机构进行研究工作的情境,涉及从法医人类学到医学人类学、森林人类学、工业人类学和国际发展等多个应用人类学门类。应用人类学者活跃于刑事侦探、公共健康、国家森林公园和国际开发署,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丝毫不亚于在象牙塔内著书发文立说的人类学同行。在片中,最出彩的无疑是受雇于底特律著名汽车公司的商业人类学者布洛迪(Broidy)。布洛迪的雇员身份使她有可能在公司从车间到管理和研发部门进行具有时效性的参与式观察,在尊重伦理的前提下将她的发现以图解示例和匿名叙事的方法,与当事人进行分享和沟通,从而解决了三个部门之间由于文化、族裔和阶层差异而造成的交流沟通问题,避免了随时可能发生的矛盾和纠纷。她合理利用了自己的“局内人”视角,对公司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决策和管理层及时协调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参考意见。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类学新晋博士主动选择以应用人类学者的身份寻找象牙塔以外的职业。在美国商业人类学重镇韦恩州立大学任职多年的巴芭教授预言应用人类学的快速增长,其存在价值和对于学科发展的作用必将得到学界的正式承认,并因此成为与文化、体质、语言和考古相提并论的第五大人类学分支。美国大学教职日益稀缺的现实,让一部分人类学博士走向应用实践之路。但据笔者了解,这决非唯一的动因。正如《人类学家在工作》一片所示,促使应用人类学者做出职业选择的,更多的是想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来造福社会和改变世界。对于校园之外的商业世界来说,持有人类学博士学位的求职者具有显而易见的两大优势: 首先是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和热情,其次是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包容度。基于田野体验的人类学定性材料为市场调查必不可少的定量数据增加了细节,赋予其在真实世界中的深度与意义,有利于产品设计者从消费者体验的立场出发,了解消费者的喜好、体验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近年来应用人类学家开始在北美商业部门担任对从事国际贸易和开拓海外市场的公司人员的培训任务,使受训员工始终保持对异文化的敏感性,并以平等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在日常工作中所遭遇的文化差异问题。跨国企业也比以往更为重视“文化”在营销和决策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北美部分高校开始设置商业人类学的研究生项目,同时人类学也是受到国际商业(International Business)专业本科生青睐的重点学科。由人类学者菲拉罗(Ferraro)撰写的《国际商业的文化维度》也成为国际商业本科专业的热门教材,在客观上起到了在商学院中普及人类学常识的作用。2003年,乔丹(Ann T.Jordan)在《商业人类学》一书中对商业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做了系统评述,为学科成型做出重要贡献。乔丹在书中将商业人类学细分为以下三大领域: (1)组织人类学,如研究跨文化环境中的员工管理; (2)研究市场和消费者行为; (3)产品服务设计,如用户体验。在该书的2013年增补版中,作者专设章节,对商业人类学研究的伦理、全球化和整体视野进行了重点论述和反思。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书中对经院人类学家阿柏杜莱、米勒和贝斯特(Bestor)等在商品流动、消费文化和全球化时代市场实践的应用价值,做了精彩评述。 在深度全球化和地方转型加速的语境之中,商业和技术人类学势必成为国际应用人类学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分支学科。2012年5月17 日召开的中山大学国际工商人类学大会,无疑是商业人类学开始植根于中国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此后田广和张继焦两位教授在工商人类学在中国大陆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也得到了国际学界的关注。随着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的崛起,以各种形式进行的交易、买卖和协商行为将各色人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联结在了一起。而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地位,也使得笔者和同道们在复旦大学有可能通过不断的田野实践和理论探讨,拓宽商业和技术人类学的外延和内涵,使其成为一种既能服务于变革和创新目标,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学理洞见的研究方法和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艺术人类学的基本问题与学科发展新方向
- 下一篇:互联网、快速交通与人类学研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