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人类学理论 >

全球化和地方转型时代的都市商业人类学——田野凝视焦点的变移和学科想象(4)


    四 熔学理与应用于一炉的都市商业和技术人类学
    从2006年结束旅美学习生活回归复旦大学社政学院起,笔者就将商业和技术人类学定为学科发展的一个着力点,并结合以往的田野经验,在教研实践中确立了以下路径: 首先,从经济人类学经典理论起步,整合现有人类学者在交换、分配、消费文化、全球化和地方主义的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在田野实践中寻找新的微型民族志案例并加以分析,为进一步的系统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框架和视点,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人类学有关“交换”、“市场分配”、“货物交易”及“崇拜”等方面的经典研究进行重新思考和阐释。此外,我们还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对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研究代表作尤其是应用人类学的典型案例进行研讨和分析。
    魔都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独特地理和人文环境,使笔者在构建复旦商业人类学的过程中开始重新思考理论和应用二元论存在的合理性。首先,笔者在哈佛攻读博士和毕业后在华府任教的十年间,逐渐意识到: 自然科学内普遍存在的纯理论和应用之间那种泾渭分明的界限,在人类学和社会科学内部或许会变得模糊不清。比如说,像马克思这样思维敏捷和充满想象力的“扶手椅人类学家”,完全有可能对异化劳动等现象做出精准的分析和开创性的研究。同时,应用实践的主要目标虽然不是建构理论,但理论始终是应用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作为一种工具还是产品,人类学理论不但为田野观察的实施提供了机制,而且是认识现实世界的基点。其次,应用人类学者通常是在跨学科的条件下进行实际工作,因而有更多的机会来验证已有的理论假设,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比如说,受雇于《金融时报》的人类学博士泰德在对“摩根黑手党”(Morgan Mafia)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令华尔街金融家们敢怒而不敢言的《蠢人的黄金》,成为对2008年华尔街股市崩盘的最早的预警者之一。在笔者看来,就对于公众的影响力而言,活跃于学术圈外的“应用”人类学者泰德丝毫不亚于以《债的历史》一书而声名鹊起的学界明星格雷伯。
    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催生了欧美顶级商业学院课程改革,对企业伦理、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教学需求更为突出。与此同时,包括哈佛商学院在内的许多一流专业院校的MBA课程已经无法适应全球化时代商业实践中发生的变化,尤其是以中国崛起这一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现实挑战。无论是对学者还是商界人士,商业实践的文化维度正在显现出其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和研究手段正在重构常规的商业调查路径、方法和思路。从2008年秋季学年开始起,笔者在复旦开设以国际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全英文课程,使面向本科学生的商业人类学教学实践有机会接受实战考验。因应学生多元化的现实,笔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力图保持多样化和生动化的特色,通过启发性讲解、问答互动、小组讨论、田野情景模拟、学生项目展示、市场观察、课程报告以及《商业人类学与中国演讲》嘉宾讲演系列等方式,使复旦商业人类学课程教学在全球化和地方转型的新时代获得了新的助推动力。
    在2006年到2009年期间笔者有机会主导复旦人类学跨学科团队,先后与英特尔(Intel)公司产品定义平台(Product Definition Platform)和微软中国研究院合作进行了“中国农村信息交流技术(ICT)与日常生活”和青年文化田野研究项目。这两次短暂的跨界合作,使笔者有机会在特定的地方语境中,逐步积累起适用于不同场域的调查、数据收集和分析手段,如快速研究法、全天影随式观察、深度访谈、个人生活史以及经过变通的焦点小组和社区参与式调查等不同于常规商业调查方法的田野工作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在2009年到2010年期间与研究生洪浩瀚(毕业后曾在阿里巴巴公司担任用户体验资深研究员)合作,对上海从事麦当劳快餐业的员工(“麦工”)进行了田野调研。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笔者通过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资深人类学者包苏珊(Susan Brownell) 以团队研究方式在世博场馆和不同园区所进行的综合短时段定点观察、即兴闲聊、访谈文本分析等数据采集方法,力图呈现包括义工、工作人员、实习人员、官员、游客和记者等声音和观点。这一多维度的实验性探索,为实地调研上海城市转型发展中出现的新的场所和社区,预想可能遭遇的困境和挑战,甚至设计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的课题,提供了可资借鉴和解析的田野案例,同时也使笔者所在团队日臻完善的一整套定性研究方法和技巧,得到了在不同场景中移植和变通的机会。
    五 结语
    以笔者之见,就其定位、功用和价值而言,带有公共性、前瞻性和植根性特质的商业人类学在当代中国的教研实践中应该涵盖以下三个具有想象力和跨界可能性的领域: 一是纯粹从学术关注点出发,在人类学和相关学科视角内进行“针对商业的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business)研究,如以市场、资本、技术和消费文化为专题的民族志文本创作和理论探讨; 二是立足于应用实践,将人类学理论视角和以参与式观察为特殊的方法技能运用于商业领域之中,在市场研究、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等方面找到应用型商业人类学者的用武之地; 三是摆脱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二元论的束缚,在跨界和跨学科的新型环境中因地制宜,寻求在产业和经院教研实践中搭建桥梁的带有实验色彩的商业和技术人类学,也是笔者所在的复旦人类学教研团队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学科发展愿景。这三大领域为全面认识21世纪商业人类学的学理价值和适用范围,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点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阅读原文请点击:    
    全球化和地方转型时代的都市商业人类学——田野凝视焦点的变移和学科想象.pdf    
    原文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