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锡伯族家庭语言态度的代际差异研究(2)


    二、文献回顾
    认知科学、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范式来研究语言态度。认知科学认为语言态度是一种话语实践,它可以通过社会话语和互动来得以体现。认知科学通常采用交际民族志等质性研究的方法来对话语进行内容分析、话轮转换或语用分析以及交际分析等。心理学则把语言态度当作一种相对一致和持久的心理建构,认为语言态度是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特定语言的一种喜好或厌恶的心理倾向。心理学通常采用语言态度心理结构模式(affective,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aspects,简称ABC)和配对语装实验模式(matchedguise techniue,简称MGT)来展开研究。前者将语言态度分成情感、认知和行为3个部分,运用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法对被调查者进行调查和询问;后者利用不同语言变体的转换诱导出听话者对不同变体的偏见或倾向性的看法(Baker1992)。
    在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中,无论将语言态度看作话语实践还是稳定的心理建构,都主要体现了被调查者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虽然社会语言学也是以考察个体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但其终极目标是要通过大量个体的心理表现来揭示某些社会群体的具有共性的精神特征,或者通过调查个别言语社区的价值观变化来探索具有普遍类型特征的变化机制。换句话说,社会语言学不仅关注个体的话语实践,还描写整个社会的语言现实和语言生态;不仅描写一定时期个体的心理倾向,还运用显像时间的方法将共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透视语言态度的历时和代际演进。因此,我们认为社会语言学所研究的语言态度是说话人在考虑到一种语言(或变体)与其他语言(或变体)的共存关系之后,从不同维度建构出的对这种语言(或变体)的整体观念,包括不同时代的说话人对该语言的吸引力、社会优越性以及未来发展动力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Santello 2015)。
    首先,木拉克在口语方言态度量表(speech dialect attitudinal scale,简称SDAS)中界定了个体对语言吸引力评价的研究框架。他认为语言的吸引力取决于语言自身的知识和审美特征(Mulac & Louisa 1982)。我们引用这一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具体化和补充,列出了个体对语言的亲切、好听、有用和习得的难易程度等看法的指标(Xu et al.2005;Sallabank 2013;Bullock&Toribio 2014;Ghimenton 2014)。其次,个体对语言社会优越性的界定是指个体把一种语言与其他语言进行比较,确定该语言是否具有更高的声望、社会地位和受重视程度等。科林·贝克(Baker 2011)认为:语言在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支配或从属地位,能够象征语言背后的财富和权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各机构对弱势语言的支持程度会对语言的社会功能产生影响;如何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财富,能够确定主流语言与非主流语言在社会上的功能分布。以上便是个体对某语言优越性评价的构成。最后,语言的发展动力是指语言在社会中持续发展的驱动力(Zahn & Hopper 1985),包括该语言的生存动力和潜在动力(Gibbons&Ramirez 2004:196)。语言的生存动力是指语言系统对其内外部的新生语言元素进行选择和协同的过程中,对新生语言事实接受和吸收的速率,也就是语言系统的适应力(尹小荣,等2013)。我们认为使用者对混合语码和新词术语的态度能够反映出他们对语言本体活力的预期和规划意识。由于察县目前是国家通用语普及率较好的静态保持双语社区(尹小荣,崔巍2013),两代人对弱势语言锡伯语的教育期望以及对该语言扩张的预期能反映锡伯语的长期潜在动力。他们如何看待双语双文的必要性,双语在经济活动和职场就业时的功能性以及双语在个人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上的作用,能够反映出弱势语言的短期潜在动力。
    综上,国内学者对弱势语言在家庭方面的调查还不够。家庭领域是语言保持的最后堡垒,也是不同语言和谐与竞争的场所。家庭成员如何评价语言并在代际间传递情感和认知,如何理解不同语言的功能和地位并预测语言的发展动力,这些都将是本文希望解决的问题。同时,本文还将深入观察语言态度中所蕴含的家庭语言意识形态。
    三、调查设计
    (一)调查点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共有锡伯族190481人,①大部分居住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只有居住在***的察县、巩留县、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自治乡、塔城市喀拉哈巴克锡伯自治乡以及伊宁市等地的锡伯族还在使用锡伯语。近年来,仍然将锡伯语作为公共交际用语的只有察县的不足两万锡伯族人口。他们具有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能力,同时还可以在特定场合使用锡伯语。这里有中国唯一的锡伯语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电视台每周播放两次锡伯语的《察布查尔新闻》,每次半个小时。广播电台每天播放15分钟锡伯语的《察布查尔新闻》。由察县主办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每周发行两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家连续发行的满-通古斯语言文字平面媒体。察县的一些知识分子自发在网上成立了专门的学习、交流锡伯语的论坛、QQ群和微信群,对有兴趣学习满语满文、锡伯文的人进行远程指导。截至本文调查之时,察县的锡伯族中小学每周设有4小时的锡伯文课程,并且每周有两小时的锡伯文化课,如锡伯文书法、锡伯族音乐和传统射箭等课程。该县一共有8个乡,其中6个乡有锡伯族小学,3个乡有锡伯族初中,县城有锡伯族小学、初中和高中各1所。本次大规模调查将其中1个乡的小学作为预调查的调查点,在研究方案修订之后并未进行重复调查。因此,本次调查涉及6所小学、4所初中和1所高中学校。由于低龄儿童对问卷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小学只从四年级开始调查。学生问卷采用穷尽式发放,共发放612份,有效回收599份,有效率97.9%。家长问卷共发放176份,有效回收148份,有效率为84.1%。本文的数据来自这148份家长卷及其对应家庭的148份学生卷。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使用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分别对两代人进行调查,问卷语言为汉语。问卷包含17道题,由对语言本身的态度、语言的社会优越性和语言的发展动力3个部分构成。问卷答案均采取五级量表的形式要求被调查者进行勾选。问卷首先以被调查者是否觉得锡伯语“亲切”和“好听”来考察被调查者的情感性评价,以是否“容易”来代表认知性评价,以是否“有用”来代表功利性评价。锡伯语的社会优越性也通过4个问题来反映,即询问被调查者所感受到的锡伯语在全国范围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并请他们评价锡伯语的文化价值。问卷将语言的发展动力分成了语言的生存动力和潜在动力。语言使用者对语码混合、新词术语等的态度代表了语言现实的生存动力,对锡伯语未来的国际地位和双语双文的态度象征了锡伯语的潜在动力。至于数据分析,我们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和卡方检验。问卷列表见表1。
    
    (三)样本信息
    本研究预调查的时间是2012年12月15日至30日,正式的调查时间是2013年1月3日至2月7日。在148份有效的学生问卷当中,男生65人,占学生总人数的43.9%;女生83人,占总人数的56.1%。在被调查的148位家长中,父亲62人,占41.9%;母亲86人,占58.1%。具体样本信息见下页表2。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