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二十岁左右,方择吉日举行婚礼,纳西语叫“楚美如、意为“娶媳妇。婚礼由新郎家族中能干的长者,分派同家族的人操办。迎亲的前几天,新郎家的院子内要搭大篷,在大门和院...
丽江坝区过去的纳西人,由于在1723年雍正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首汉族文化影响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实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儿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猪...
从东巴教的经典及其活动内容等方面看,它基本上是在原始巫教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保留有较浓厚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残余。东巴教所宣扬的核心观念便是万物有灵和灵魂不...
“哦热热”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如“热美搓”(即跳哦热热之意),“热美迪”(即正统的及大哦热热之意),“四哦热”(即四步走的哦热热,又称“骨气蹉”),“幕不热”(即为老...
纳西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麦、玉米和大米为主,加工制作成窝头、馒头、粑粑、米饭等花样,山区杂以洋芋、荞和青稞,喜喝酥油茶,常吃杂锅菜、火锅和大块肉。城镇、坝区的...
京族百姓的居室是低矮间陋的栏栅屋,属草庐茅舍一类。如今,到处是石条瓦房。每块石条长75公分,宽25公分,厚20公分。石条砌墙,房高约7米,屋顶盖瓦,稳固凉爽,可抗台风。室内...
在摩梭人中,也有不少男子在开始的时候就公开走婚。这些男子在首次去女阿注家时,必须带上自己信赖的一个朋友,随身携带着给女阿注的衣裙和一些茶、糖等礼品。男子到女方家后...
在纳西艺术中,最具魅力的还是木雕。木雕艺术即使不是南方特有的,恐怕也以南方为多,高门大户不用说,就是普通民居,也都讲求在屋檐、窗扇、门扇、家具上雕上各种花纹。 纳西...
东巴画是纳西族古绘画中一种最原始最有代表性的宗教绘画艺术,东巴画种类繁多,每一幅画就是一个或几个动人故事的演绎,按其形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竹笔画。主要用...
二簧,纳西族弓拉弦鸣乐器。形同汉族京胡,音色脆亮,用于演奏“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形制与京剧伴奏乐器京胡相同。琴筒竹制,圆筒形...
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家庭饲养的猪鸡,也是日常主要肉类来源。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鱼汁,又称“鲶汁”。是京族民间传统调味品,以各...
京族女服 京族女子穿白色紧身短上衣,无领、对襟,内衬菱形抹胸,配宽松长裤,套两侧开高衩的外衣,一般赤脚比较多。 发式也很特别,她们将头发在头顶正中平分,在脑后梳辫子...
京族节日之中元节 京族在七月十五过中元节。这一天,早上煮糯饭和糯米糖粥供拜祖先,中午宰鸡杀鸭煮猪肉等供拜祖先,然后进餐饮酒。民间认为,无人供养的野鬼如果缺衣少食就会...
世代居住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被誉为“东方女儿国”,至今仍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生活。 摩梭人在进行田间劳作、上山放牧、赶集过节时,都是男女结交阿注的好机会。比如:...
丽江泸沽湖边的纳西族的一支:摩梭人,实行的是“阿夏”婚。“阿夏”是摩梭语,意为亲密的情侣。“阿夏”婚有两种形式,即阿夏异居婚与阿夏同居婚。阿夏异居婚也叫“走婚”,...
拍板,简称板,因常用檀木制作而有檀板之名。唐玄宗时,梨园乐工黄幡绰善奏此板,故又称绰板。满、蒙古、纳西、畲、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满族称察拉齐。此外还有扎板、大板之...
京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主要有“跳竹杠”、“跳天灯”、“跳乐”和“花棍舞”等,其中有些源于民间宗教舞蹈,有些是京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具有明显的娱神或娱人的文化功...
“子谷妹”在纳西语中为要钥匙的意思。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纳西人的婚庆中,至今仍流传着“子谷妹”的习俗。 纳西新娘子出嫁之前,送亲的娘家兄弟姐妹、叔伯姑舅等亲友将新娘...
纳西胡琴,纳西族弓拉弦鸣乐器。因饰龙头和琴筒较大,纳西族又称其为龙头胡琴和大胡。形制较为古朴,音色柔和浑厚,用于“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防城县的巫头、尾、山心3个岛屿(习称“京族三岛”)。世代以捕鱼为生,兼营农业和盐业。人口11995人(1982年统计)。京语属汉藏语系,京族人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