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 按:本文系作者2018年5月28日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联合举办的讲座上的发言。 当三联书店的编辑告诉我,这次推...
刘萍:中国影像史学研究任重道远 “左图右史”,古已有之。中国也不乏图像研究的传统,但现代意义上的影像研究应始于20世纪80年代。西方“新史学”的传入及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兴起...
左玉河:客观存在的历史经“口述”后还剩多少真实?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 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进行学术交流。我的本行是做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口述历史算是“客串”。因...
金以林:内斗,蒋介石与国民党派系斗争 内容提要:政学系是蒋介石统治时期所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其成员结构始终众说纷纭;而人们对政学系的诸多观察,更多的是源于其政治对...
罗志田:梁漱溟与他的中国文化“早熟”说 梁漱溟曾借助孔子说的“过犹不及”,强调中国和印度文化都是“早熟”的文化,因为拿出太早,所以“停滞不动”,各方面显得都不如西方...
马忠文:从顾肇新家书看戊戌前后的朝局与政情 摘要:清季总理衙门总办章京顾肇新在致其兄顾肇熙的一批书信中,对1897年中德胶州湾交涉、1898年春张之洞入枢受阻、翁同龢开缺原因...
耿云志:我的治学经历与心得 知识的准备与思想的训练 一个人无论做何事业,或做何种学问,都需要有知识上的准备。假如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则任何事业与学问都无从谈起。通常,...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政权——1937-1945年民国政治史研究述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52)02 抗日战争对国民党政权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它使国民党政权丧失了长江中...
陈铁健:大航海时代以来最惊心动魄的大国博弈 战略,是一门追求实现“可能”的科学与艺术,是在各方竞争对抗过程中,谋求对己方相对最有利的权利关系,最后赢得胜利。大战略则...
罗志田:凭直觉成大学问——梁漱溟的治学取向和方法 编者按:本文关注梁漱溟先生的治学方法,在反复回味梁漱溟作品的基础上,作者总结其治学方法的特点为“以‘问题’为中心”...
徐秀丽:以学术创新为首要使命 《近代史研究》创刊于改革开放初的1979年,当年10月出版第一辑,是一本32开的书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从1981年第2期(5月出版)开始,作为...
张海鹏:对中国政治术语作出翔实的学术论证 我进入工作单位,有幸在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胡绳、刘大年等同志领导下工作,不仅读他们的著作,而且亲炙他们的教诲。...
王也扬:《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与延安整风 摘要:《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传入中国后,对中共及其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而且深远的影响。本文研究了该书与延安整风的关系...
马勇:中国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的世界认知 1861年,清政府设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中外之间的对话交往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长袍马褂云集的...
王建朗:民国是个试验场 算上辛亥革命的时间,从1911年10月到1949年10月,只有38个年头。不用说,38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实在是短暂的一瞬。然而,这38年却是中国社会发生剧变...
桑兵:学术分南北,有对垒也有交流——由陈寅恪一句评语引发的思考 1933年12月陈寅恪阅岑仲勉论著后回复陈垣的信中,有“此君想是粤人,中国将来恐只有南学,江淮已无足言,更不...
王建朗:从世界秩序的变迁中观察中国 中国是在列强坚船利炮下打开国门的。此后百年间,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丧权失土到恢复国权的过程,中国的国际地位经历了巨大的沦落与上升过程...
罗志田:梁漱溟——诚恐事理因意气之蔽而迷晦 “五四”运动后,梁漱溟因演讲并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而“暴得大名”,引起广泛关注,包括不少批评。 梁漱溟常常指斥了他...
虞和平:一个传薪者的精神谱系 窗子朝南。吊兰牢牢地占据了书桌一角,尽管疏于浇水,但在阳光看来,似乎过于茂盛了——与整个21世纪一样,一时找不到悠长的根部。电脑偶尔发出...
桑兵:清季“革”“保”论战与共和观念的演进 众说纷纭的选择 就汉字概念而言,梁启超应是倡导传播“共和”观念的前驱。不过,梁启超无奈告别共和与孙中山顺势高揭共和在时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