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张鹤龄做为一名仕途一帆风顺的青年官员,于戊戌政变之后,不顾个人安危,开始撰写著作,系统阐述其与严复、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人物一脉相承的政治变法主张,充...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惊见一出奇特的历史画卷:孙中山领导“起共和而终帝制”的壮举功成于国内,指导和主导革命的力量原本理应在本土生发,但引人入胜的是,海外革命策源地应运而...
2016年春节期间,作者(左)探望章开沅先生(右) 作者:王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博士 孙中山研究,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被学界誉为“显学”...
十九世纪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汹涌而来的西方浪潮,猛烈地冲击着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动摇着中国人的基本人生观。站在民族文化深厚土壤上的许多仁人志士,面对严峻的社...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对中华民族来说,这150年极不寻常,它使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国人民从受尽屈辱、濒临灭亡的苦难岁月中走出来,建立起一个新国家、新社...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历史研究中,人物研究较之事件研究、器物研究更具有时代性、对话性与阐释性。人物研究中,那些站在时代前列、涉及事件众多、...
最近比照阅读了几本有关梁启超的新旧传记。应该承认,这些传记从不同侧面描绘了梁启超的非凡一生,对于我们理解梁启超的思想、学术、政治理想以及政治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也...
罗福惠,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近几年来,记忆史研究方兴未艾,尤其是在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有关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的纪念与记忆史研究成果迭出。转瞬又是...
【摘要】在既往的关于孙中山思想的研究中,人们很少关注其与英国功利主义的思想联系。仔细阅读其论著后,我们发现,孙中山先生不仅接受了功利主义代表人物的概念,而且承认功...
[内容提要]区域史研究是史学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建国后,国内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地方史资料,为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五六十年代,国内区域史论著以乡土教材为...
1931年12月2日,清华大学迎来了新校长梅贻琦。在做就职演讲时,寡言务实的梅贻琦却说出了一句此后广受推崇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话可谓点...
胡思庸(1926—1993),河南信阳人,笔名吴鸣世、田用。1946年考入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后因酷爱文史转到文学院历史系就读,1951年2月毕业,因才华横溢,深受著名史学家与哲学...
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或因自然生态变迁,或因社会形态转化,或因历史事件影响,由之形成一系列交相递嬗的历史时段,产生一连串划分时代的社会焦点。虽然,时间的延伸对...
来源:FT中文网 时间:2011年4月 作者:知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 刘道玉 【编者按: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再度触发中国社会对当下大学教育制度的深刻反思。80年代领衔中国高等教育...
时间:2011年3月 大学的理念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增强大学的理念,从而改进大学的功能呢? 理念其实很简单,就是培养全人、探寻与创新知识、服务社会。这和钱穆先生所讲的“三统...
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一直吸引着西方世界的关注。2004 年,一个新的词汇“China Model”被西方学者提出来,随后得到热烈讨论。西方学者关注“中国模式”,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史学研究的发展,就某一领域而言,往往是先笼统后具体;先做最重要的时期或问题,然后依次向次重要者延伸。笼统乃泛泛的感性而论,具体则意味着深入,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近十年来,有关袁世凯的研究文章大约有二百余篇,成绩斐然。涉及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的领域也非常广泛。笔者拟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外交等层面,对相关文章做系统梳理,以...
沙培德(Peter Zarrow)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Email:zarrow@gate.sinica.edu.tw 學歷 BA, Brown University, 1978(美國‧布朗大學學士) MA, Columbia University, 1981(美國‧哥倫比亞...
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充满着外来的侵略和内部的斗争,战争连绵不断。作为这一时期开端的鸦片战争,清朝的军队惨败于兵力兵器相当有限的英国远征军;到了这一时期结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