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刊发于《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2期】 以往康有为研究大多将1897年前后的《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与1900-1903年间的《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1901)、《中庸注》(1901)、...
(刊于《全球史评论》第20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摘要】本文从康有为对君主与共和这一“新世”核心问题的思考切入,分析了康有为的“新世”论,主要是他“本原于新...
(刊于《从古典重新开始:古典学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了解康有为对于“天”的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转折性意义,才能理解他对天理、公理和时...
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首次尝试,苏区党和政府对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工农民主的方式初步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建设和发...
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梁流亡海外,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十余年间,保皇改良运动和共和革命运动的主要根据地都在海外。此一期间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思想文化变革都蕴育...
晚清中国正值内忧外患之际。一八四二年中英签署《南京条约》后,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而香港亦于一八四一年初被英国强占且成为其控制下的自由港。为了确保两地经...
【本文刊于《古典研究》2011年冬季号(总第8期)】 摘 要 本文指出,1899年梁启超等弟子转向共和革命、劝康有为退休的“十三太保”事件对于康有为的思想变化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
一九三五年,时任中共苏区宣传部部长的瞿秋白在福建遭到国民党逮捕和杀害,他临终前写下“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的著名长文《多余的话》,将自己过去的政治生活说成是一个旧文...
【摘要】本文梳理了康有为流亡之前立学与立教的思路演进过程。他首先致力于综合全球诸教诸学,建构全球性的公理之学,并为公理之学确立“宜于人道”的衡量标准,进而指出,孔...
摘要:在20世纪前叶的中国,陈独秀可谓是梁启超、孙中山之外,“民族主义”论者的又一代表物,学界对此不应忽视。仅限于关注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不足以再现其民族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