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对中国平准基金态度的演变,也是英国在远东与日本矛盾逐步激化、对华政策逐步趋于积极的过程。1935年中国实行法币政策时,英国没有加入中国平准基金。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
群众性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四运动”,是五四纪念的必然组成部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当年运动本身的过程、人物,和时代意义、总体评价等。不过,从社会发展史的角...
余三定现为湖南理工学院文艺学教授,他曾被评选为巴陵藏书家。作为南湖藏书楼的主人,他兴建藏书楼不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更是其读书热忱与学术情趣之所致。南湖藏书...
“攘外必先安内”是蒋介石二三十年代提出、执行的一项重要政策。本文从各个不同角度对之作了具体研究,揭示了这一政策的复杂演变和丰富内涵,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有违背大...
史景迁成书于1978年的《王氏之死》(中译本于2005年在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简洁明快、富有感染力的历史叙事名作,开风气之先。其对于小人物生活世界的建构与诠释,已经成为美...
抗日战争史研究自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的高潮过后,似乎一直没有什么热点出现,近一二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即随着日本国内右翼活动的日益猖獗,研究日军侵华期间的暴行罪行及...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无疑是对中国侵略最重、压迫最深的国家,七七事变的爆发,更是将中华民族置于生死存亡的境地。因此,当中国人民被迫投入自卫战争之后,特别是当世界反法...
日本在山东及对华文化政策的形成 作者:高莹莹 合作导师:李长莉研究员 日本对华文化政策是一战后日本对华政策调整的产物,与当时远东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密切相关,尤其是日美...
抵制美货运动展示了与传统排外主义迥然不同的对外方式和理念,包括人民主权思想和全民国家观念的兴起、新式社团和报刊等现代传媒的运用、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成长和现代舆论的...
2009年12月29日《社会科学报》刊载了一篇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艾尔曼教授的专访报道, 题目是《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据与科学》,其中简单提到西学中源说。文中说,明代耶稣会士来...
发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前夕的“紫石英”号事件,可被视为英国炮舰外交在中国的彻底终结。但是,这一事件却未必是炮舰外交的产物。英国此时既无在中国推行炮舰外交的实力,...
《一生真伪有谁知:大学校长林文庆》,严春宝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版,36.00元 作为大学校长的林文庆 在运作《国士无双伍连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的选题过程中,我...
内容摘要:为了去除皇民化运动的色彩,台湾光复后,陈仪采取一系列措施,发起国语运动,强迫台胞学习国语国文,摒弃日语日文,希望台胞尽快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激起反弹。中国...
西南联大宣传与研究的薄弱环节 从上个世纪末,西南联大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近几年,尤其如此,差不多凡是谈到民主、科学、自由等等时下流行的词汇时,都会或多或少拿西南联大...
内容提要: 1847年5月,罗孝全在广州的住所和教堂失窃。 这本是一个普通的治安事件,但在处理时却升格为关乎条约权利的交涉,因为其所失财物的索赔对象不是偷盗者而是中国政府。...
中日广田三原则交涉是1935年10月至1936年12月中日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交涉过程时起波澜,给本来已经十分紧张的中日关系凭添不少剑拔弩张的气氛。关于这一交涉过程中及其相关...
京师北洋政府时期京师警察厅研究 作者:丁芮 导师:李长莉研究员 北京作为清政府的政治中心,在进入近代以后,伴随城市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发展和功能的扩展,城市生...
近代中国人的西方观经历了复杂衍变,19世纪中期以“夷”、“洋”为标识的西器、西俗,至清末民初已成为文明的象征。一些书刊将“马车、自行车、汽车、电灯、电扇、叫人钟、洋...
《万国公报》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对战争进行报道、评论最具影响的刊物,它自身也因此名声鹊起。但其报道、评论,是非参半,真伪互见。就其以英美在远东的利益为价值取向,不惜...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这场战争中获得大幅度提高,由一个不断遭受外国欺凌的并被不平等条约所束缚的弱国跃升为对世界安全负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