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历史哲学”是关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考察,是要表达当代中国人对自身历史的哲学思考。它所要研究的理论范畴,包括中国历史道路的特殊性、中国社会历史阶...
内容提要:概念史是近年在国际上流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受到中国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检索了中国近代知识形成的历程后,探讨了概念史研究方法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意义...
内容提要:赵光贤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曾撰写过一部考古学讲义——《中国考古学大纲》。因种种原因,该讲义遗失无闻。幸运的是,它近年在旧书肆中被重新发现。《中国考古学大...
内容提要: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东亚实录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前半叶东亚实录研究的发端阶段,是由于中国学者关注女真与明朝关系,而取材于邻国朝鲜的实录以辑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公开宣示要以马列主义为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的党。理论先行,以理服众,事实上也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内部政治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就不可...
清代科举考试在文体上最重制义 ( 习称八股文) 、试律诗,其次是策问; 在经书方面又最重四书,其次是五经。至于其他经书,如清前期统治者推崇的《孝经》,在清代科场中的地位与表...
光绪三十二年(1906)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为培育立宪所需之司法人才,法政学堂兴起。当时处于司法新旧人才交替过程中,法政学堂因时制宜兴办了多种形式的法政教育,如正科...
王庆云( 1798—1862) ,字家鐶,又字贤关,初号乐一,又号雁汀,福建闽县( 清时为福州府首县,今福州市) 人。 ① 嘉庆三年二月二十九日( 1798 年 4 月 14 日) 出生于福州城南,嘉庆二十一...
2019年5月22日及5月29日,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秦漢簡讀書會研讀了《里耶秦簡(貳)》9-431至9-460號簡 [1] 。本次讀書會由李官麗領讀,以下是部分簡文考釋、文句斷讀的觀點摘要。 (...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 根據已刊布的第1、2卷,五一廣場東漢簡牘中包括不少“楬”。《說文解字·木部》載:“楬,楬櫫也。從木,曷聲。” [1] 楬起標識作用。其中,簡牘...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 簡牘2010CWJ1③:214-2(整理簡號為四六一)釋文如下: 〼言奉羌种尊充漢就豊廣職事惶恐 [1] 該簡牘為木兩行,但釋文僅在第一行。殘存簡牘長12.2釐米...
内容提要: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放到全球范围内进行阶段划分,从炎黄至周孔所处时代为中华文明的奠基期,从秦皇汉武至共产党人所处时代为中...
内容提要:华夏文明历史悠久,最早形成于中原地区,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考古发现来看,城址是文明的标志。迄今为止,河南境内发现的先秦城址已有200余座,为探索中原地...
历史研究的古今中外法并不是一个很严谨的方法论的表述。作为基础知识,除了我们专业方向以外,应该充实一点古今中外法。比较宽阔的基础知识,研究起来才会有后劲,而非多少年...
内容提要:历史流动地存在于人们永不间断的理解和阐释中,“历史”,是被阐释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学的特点,使历史实际、历史文献、历史认识者是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三极...
内容提要:历史学本系求真之学,但当史家基于求真理念所形成的主张与社会现实需求相违时,围绕价值判断所生之困境则如影随形。民国年间,顾颉刚、傅斯年等史家皆曾遭逢此困境...
*宁可先生已于2014年2月18日仙逝,笔者仅以拙文聊表对先生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敬意。据笔者所知,宁可先生所著有关史学理论学科建设方面的已出版成果主要有(以发表或出版时间为序...
内容提要:“百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其实是被低估的。从考古人类学上考察百越融入“中华一体”的历史进程,需要同时考虑越人“汉化”和汉人“越化”两条线索,并注意“同...
内容提要:在近些年国内引介出版的“西方”文明史译著中,常见到一种西方文明叙事话语,它由所谓“西方”“文明”的各个历史阶段连接而成,包括“故事线”和“意义链”两个意...
近代以来中国古史学界发展出若干研究出土或传世文书的新学问,时代涵盖战国秦汉直至明清。虽然这些学问研究的对象多是文书,但却并没有形成和建立起自己的“古文书学”。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