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人走上什么样的生活道路,往往并不取决于自己--既不决定于他的天性,也不以他的愿望为转移。至少,在二十世纪动乱频仍的中国是如此。 我生来是一个爱幻想、有几分怯弱...
●金耀基 时间:二00一年四月二十四日(星期二)晚上七时至九时 地点:台湾大学思亮馆国际会议厅 主讲人:金耀基 1937年,中日抗战爆发时,我二岁,在杭州。我的小学大都是在战乱...
多年来,一直想把与邵循正先生的几次交往记下来,一直动不了笔;曾经拟了个题目,叫《邵循正先生二三事》,再一想,我与邵先生交往甚少;我在这里说三道四,有借邵先生大名招...
纯属侥幸,我上了北大历史系。一进校,首先就对班主任说自己毫无基础,恐怕是学不好的。其后一年多时间,精力主要用在体操游泳和绘画上;至于读书,也就像《围城》里那位仁兄...
一、林深曾经宿翡翠 家在沂山汶水间 汶水出自沂山百丈崖的瀑布泉,山陡谷深,激流喷涌,瀑布飞溅,白练腾空。这条奔湍的河水,蜿蜒东流,流经安邱高崖东的李家庄就逐渐驯服下来了。我...
随遇而安,对于他来说,恐怕是身陷囹圄之后让自己精神依然坚强的最好选择。在这里不必念念不忘与戴乃迭相对畅饮的快乐时刻,他需要的是让自己沉静下来,以一和睦我所谓的态度...
从灵堂出来,我就决定要为赵吉惠先生写些话。 时光推移,这一意念没有淡忘,反倒愈加强烈,以至于觉得不写出来就不得安宁。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魅力”吧? 不错,在我心目...
郑师百年诞辰将要到来,我收到南开来函,知道纪念活动正在筹备之中。近此时来,郑师的高大形象,常在脑中浮现。过去有过几次纪念郑师的活动,想写点纪念文字,都没有成功,始...
秦汉史无大家,是史学界内多年以来的流行话。然而,劳幹先生是秦汉史名副其实的大家,只是因为他的学术活动分别在大陆、台湾和美国,聚焦分散,未能热炙成型而已。 劳幹先生的...
汪篯先生去世四十年了。十年前我曾写有《汪篯的最后二三年》,送给历史系学生刊物《唐潮》。在我印象中,那时的学生知道汪篯的十分有限,令人悲哀。近年来,在“数字史学网”...
李泽厚是谁? 据说有一年李泽厚南下,去某大学附近的书店作客。老板在门口贴了一张不起眼的告示,引得诸多学子停步注目。他们兴高采烈,奔走相告:李泽楷要来了! 一位学者在...
肇伟已在’97清明的黄昏撒手归西。 他是两年前患的病,而且病得不轻。虽说未免悲观的心理暗影,但毕竟他正值盛年,而且一向身体特棒,因而,我依然默默祈盼他在与命运的抗争中...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不知不觉,我已由五十年前进入历史研究所的年轻小伙子,变成为须眉皆白的古稀老人。时光真快,变化太大,该说的事也很多,左思右想,还是讲讲杨向奎先生...
如果父亲还活着,今年正好八十岁了。他的《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一书是1979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距离现在已经有近三十年了。在这样的时候,作为儿子、同行,似乎应该写点什么...
李泽厚外表不修边幅,显得有些木讷,内心却很自负。 标准的四年,不标准的大学 我在北大读书是在1950年到1954年,标准的四年。那四年,学校里运动不断。如果用现在的学分和学时制...
一 昨天被拉到清华开个会,碰到许多老朋友,当然都是我们这个行里的知名学者,借遥贺何炳棣教授九十寿辰之际,讨论我们史学的发展。在座的还有媒体的朋友,和一些研究生,应该...
本文选自《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简讯》(校内刊号XNK—006)第六期(总第34期)主办: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主编:刘桂云二○○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关于文科研究的几点体会 (作者...
《博览群书》2003年第7期刊登了一组回忆雷海宗先生的文章,捧读之下;对这位一代史学大师的博大精深和研究中的创见更增加了了解和景仰。同时想起与先生有关的两件事:(http://ww...
原载《书林》1984年第1期 近年来常和一些年轻朋友接触,谈到种种学习问题,其中,遇到最多的,是要我谈一点治学经验。说实话,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学无专长,平生最不乐意“好为...
《民主》杂志2008年第一期,有陈垣先生的长孙智超先生的一篇文章,《千古师生情》,谈援庵先生与柴德赓先生师生之间的关系。此文乃智超先生据2007年在苏州大学“柴德赓先生百年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