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人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指古代沟通亚欧大陆的贸易路线,始于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西域。其实,早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中亚与西亚之间就已形成贸易...
摘要 :本文以清代云南的禁伐碑刻为主要研究样本,探讨其呈现的禁伐缘由、所应对的生态及社会环境问题,分析其指示的环境信息,进而反思其在环境史研究中的利用问题。文章认为:碑...
摘 要 :运用区域史的学术理念、视野与方法,通过时间与空间的整合,利用碎片化的资料,能够梳理出朝鲜半岛古代史的主体线索,还原朝鲜半岛古代史谱系的本相,同时可剔除政治(国家)及...
摘 要 :汉唐时期是西域佛教形成、发展及向内地传播的主要历史阶段。丝绸之路的开通与魏晋时期西域诸城郭大国的局部统一,为佛教在西域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与政治基础...
摘要 :本文以民国时期非基督徒知识分子的耶稣形象研究为核心,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既有研究作出述评。就论说类作品的耶稣形象研究而言,讨论最多的民国知识分子主要有朱执信、陈独...
渤海国(698—926)被誉为“海东盛国”,其政权存在的200多年间,拓展了与东北亚诸国、地区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渤海国拥有东北亚重要的港口,通过海上交通,由渤海国南京(朝...
摘要 :"闯关东"移民活动历史悠久,民国时期达到高潮。论文在探讨20世纪以来山东移民"闯关东"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术界关注较少的移民的回流现象。这种回流活动尤其集中发生在...
摘 要 :日本制造卢沟桥战事,企图一举亡华,然后霸占东亚,全世界都谴责日本的暴行,抗日援华席卷全球。本文记述了世界反侵略大会将全世界都动员起来的丰功伟绩,使日本获得了人类文...
摘要 :本文结合当前民族史研究的需要,提出:应重视民族史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研究、应注重对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应加强对汉族史的研究,应注重对民族史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的...
摘 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结构大转型时期,"民"、"本"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政治和经济意义也日益凸现出来,从而影响和导致了民生方式和利益结构的变革。在...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摘 要 :中国农业在中国农政管理系统中是治国之本,该系统兼容地方文化多样性,扎根社会网络,对科学、技艺、技术的知识与实践产生了积极作用。在19世纪之前,几乎没有任何西方国家...
摘要 :张骞到过今北阿富汗后,将这里称为“大夏”,目的在于吸引当年西汉上层的关注,服务于汉武帝刘彻的西向开拓事业。但张骞同时也强调,阿富汗北部地区的古代居民,“其人...
摘要 :19世纪,基督教在中越两国的传播并非是单纯的宗教文化传播现象。它首先表现出了较强的政治性。这种政治性在两国既有共性,又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构成了基督教在两国传播的...
摘要 :昭和7年(1932)8月8日至9月30日,石井四郎率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室人员"出差"到中国东北对当年"袭击全满洲"的流行霍乱病进行"调查",这次所谓的"调查"对于日军细菌...
提 要 :普洱茶在清代获得很大的发展,成为云南地区的“大钱粮”,进贡朝廷及远销各省,享誉省内外。普洱茶很快兴起趋于繁荣,与藏区茶叶消费市场的开拓,普洱茶主要产地社会...
摘 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罗斯福总统为了加强美国政府对战时舆论的控制,于1942年6月成立战时情报局,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反法西斯宣传、对敌心理战和情报搜集工作。到1945年8月杜鲁门...
摘 要 :18世纪后期古典经济学派开创西方经济学的先河,其所形成的财富、劳动、分工、生产三要素等概念及原理为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19世纪这些基础理论主要通过在华西人著述活...
摘要 :蒙藏关系史研究是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大量满蒙文档案得到整理和公布,有力地推动了清代满蒙关系史研究的深入。本文利用清朝军机处满文录副档...
摘 要 :历史地看,民族精神问题的发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客观产物;从世界史的范围看,弘扬民族精神是个"全球性问题";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看,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的提出及其转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