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人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指古代沟通亚欧大陆的贸易路线,始于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西域。其实,早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中亚与西亚之间就已形成贸易网,这些商路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重要影响。 陆路通商古已有之 大约从公元前5000年至前2500年,中亚与西亚之间的贸易路线主要是北路,即从两河流域经伊朗高原到中亚的陆上贸易路线。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公元前七千纪,小亚细亚东部和高加索山脉的黑曜石就已经被运输到两河流域,制成砍伐器等实用工具。公元前五千纪,中亚的绿松石和青金石作为装饰品原料,途径伊朗高原,流通到两河流域。公元前四千纪的乌鲁克时期,苏美尔人逐渐进入文明社会,他们也逐渐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前哨基地来控制资源,例如,为了获取安纳托利亚的铜资源,苏美尔人在土耳其的哈希奈比丘(Hacinebi Tepe)建立殖民点。此外,苏美尔人通过控制伊朗的苏萨和胡齐斯坦,从伊朗高原的塔尔梅西进口铜。公元前3000年左右,他们开始用铜和锡的合金制作青铜。青铜比红铜更加坚硬,也更为耐用,从而开启了西亚的青铜时代,同时促进了地区贸易的发展。 这一时期,伊朗高原在中亚与西亚的贸易中扮演着中转站角色。中亚的青金石从阿富汗的巴达赫尚,被运送到伊朗东南部的沙赫里索克塔,并在那里进行切片、清洗,加工成纯净成品后,再运送到两河流域。大约创作于公元前2700年的苏美尔文学作品《恩美卡尔和阿拉塔之主》载,乌鲁克之王恩美卡尔用两河流域的粮食交换阿拉塔(今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吉罗夫特)的青金石和金银,为女神伊南娜建造神庙。另一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和胡瓦瓦》记载,恩美卡尔的孙子吉尔伽美什与亲密伙伴恩奇都长途跋涉来到雪松山(今黎巴嫩),杀死守林怪胡瓦瓦,砍伐雪松,并用船只运回两河流域的乌鲁克。 贸易重心转向海路 公元前2500年左右,两河流域商路发生转变,贸易重心由陆路转向海路,即由北路转向南路。苏美尔中止了途经伊朗高原直通阿富汗的陆路贸易,转向波斯湾到印度洋和阿富汗的海路贸易。从这一时期开始,楔形文字文献中出现了三个有机组合的异域地名:狄勒蒙、马干和麦鲁哈。 狄勒蒙原指阿拉伯半岛塔鲁特海岸一带,在公元前三千纪以后特指巴林。巴林岛是一个很好的避风港,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富产优质枣椰。由于可耕地有限,粮食生产不足以维持本岛居民的需求,狄勒蒙人从苏美尔进口粮食,同时出口鱼类和珍珠。巴林曾出土两河流域衡制和麦鲁哈衡制、苏美尔和印度河流域题材的印章,可证实这一点。苏美尔文献提到的许多狄勒蒙商品,原产地其实并不在狄勒蒙,而是在印度河流域或阿富汗。狄勒蒙作为贸易中转港和集散中心,联通着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商品贸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