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干原指伊朗的马克冉沿岸,后来专指阿曼。马干富含铜和闪长岩资源。公元前2500年,阿曼半岛大量开采铜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河流域对安纳托利亚和伊朗高原铜矿的过度依赖。这也是两河流域与伊朗高原的陆路贸易逐渐衰落、波斯湾海路贸易兴起的原因之一。随着海路贸易的发展,马干成为两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海上贸易的前哨阵地和枢纽。 麦鲁哈指印度河流域沿岸,大致相当于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信德省沿海以及印度西北部的古吉拉特邦沿海。该地富产黑檀木、黄檀木等优质木材,黄金、玛瑙、红玉髓等矿产,孔雀、黑鹧鸪等鸟类,以及象牙等。两河流域的居民可能不曾抵达麦鲁哈,但麦鲁哈人肯定到过狄勒蒙和两河流域。阿卡德王萨尔贡曾经炫耀说:麦鲁哈的船只停泊在阿卡德城。阿卡德时期的一枚圆筒印章表明,其持有者是“麦鲁哈的翻译人员”。阿卡德王朝和乌尔第三王朝文献中大量记载了波斯湾贸易中的各种货物和商人信息。乌尔第三王朝拉伽什行省有一个“麦鲁哈村”,村民是定居在两河流域的麦鲁哈移民,他们已经与本地人完全融合。麦鲁哈不仅直接出口本地物产,而且在阿富汗的绍图盖伊建立殖民地,垄断当地的青金石和锡矿资源,并将其运输至两河流域。阿富汗的青金石资源由原先途经伊朗高原到两河流域,转而途经印度洋、波斯湾到达两河流域。公元前2004年,乌尔第三王朝灭亡,波斯湾贸易终点不再是麦鲁哈,而是以前的中转站狄勒蒙。两河流域与麦鲁哈的直接贸易告以终止,此后转为间接贸易。因此,狄勒蒙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约公元前1800年起,印度河流域文明衰落并最终消亡,加之两河流域的政治重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昔日繁荣的波斯湾与印度洋海上国际贸易旋即告终。 卡尼什贸易以白银作为等价物 约公元前1880年,来自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商人在安纳托利亚的卡尼什(今土耳其境内)建立若干商业殖民地,其中规模较大者在阿卡德语中称为“卡鲁姆”,规模较小者称为“瓦巴尔图姆”。亚述商人用纺织品和锡交换安纳托利亚的金银,这些商人家庭中的妇女在亚述的阿淑尔城制作纺织品,然后由商人运至北部的卡尼什进行贸易。锡则产于阿富汗,经两条商路运抵卡尼什:起初,从阿富汗途经埃兰(今伊朗)到亚述,再从亚述到卡尼什,称为锡之北路;后来,从阿富汗途经西帕尔和马瑞(今叙利亚境内)直达卡尼什,称为锡之南路。卡尼什商业贸易是古亚述时期两河流域的主要贸易活动,通常以白银作为等价物。 这些商业殖民地的管理者通常不住在卡尼什,而是住在亚述的阿淑尔城。许多管理者出身于阿淑尔贵族家庭,在亚述国内担任要职。上层家族成员组成委员会,监督卡尼什的各项事务,对进口商队征税。此外,商队还要在每个过往地区缴纳过路费。尽管税费负担沉重,但是利润依然很大,可以达到投资成本的两倍。约公元前1820年,卡尼什商业殖民地被哈图沙国王摧毁,贸易活动随之终结。后来沙姆西阿达德(公元前1808—前1776年在位)统治两河流域北部时期,贸易有过短暂复苏。但是,随着沙姆西阿达德的死亡,这一贸易最终消失。约公元前1750年,两河流域的马瑞文献记录了阿拉什亚(今塞浦路斯)铜矿的情况,这表明当时两河流域西北部已与塞浦路斯进行贸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