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9日,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纪念全面抗战爆发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韩国、日...
1937年7月7日,这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中国人从此奋起进行全民族抗战。只要在当时生活过的中国人都会记得,那以后...
考古学家关注考古学文化的特征和细节,人类学家则寻求人类文化的共性和通则。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有助于透彻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民族形成与历史。如何从更宏观...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等,是异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00年发现于甘肃敦煌,随后流散于海内外多处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研究遗书主要依赖经过整理刊布的再生遗书...
80年前的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在这场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中,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发动全民族抗战并取得最后的胜利过程中,发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特定的生产资料与特定的劳动者相结合,构成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一个时代经济基础的核心,是理解一个时代特征的关键性因素。...
【光明述评】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对历史感...
为进一步深化抗日战争史研究、培养抗战史研究新生力量,6月2—3日,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与《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
本报长春7月11日电 (记者赵徐州 袁华杰)7月8—9日,纪念“七七抗战”80周年暨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第19届年会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办。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信君认为,东...
【解读《日本侵华密电·七七事变》】 2017年年初,一段关于日本阿帕(APA)酒店在客房中放置否认侵略战争的右翼书籍的视频在互联网上迅速传开,并在中国民众乃至世界各国民众中引...
作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征集、编写出版的大型系列史料的文史资料,以其丰富性和生动性,对历史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记录和反映,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
当今学术研究不仅依赖传统的文字资料,也越加倚重图像资料。与文字资料相同,图像也是历史留存的证据。近年来,史学界开始注意到图像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自觉运用图像...
2017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纪念日。96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不懈奋进,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中国...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萍是中国历史商业地理研究领域的佼佼者。2014年,张萍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2015年,她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近年来,历史学界对于重大理论问题愈发关注。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尝试跨越断代局限,从宏大视角探讨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成为史学研究者的学术自觉。6月10日,厦门大...
“十四年抗战”概念已在青少年和更广泛层面上得到普及。在全面落实这一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凸显如下理念。 凸显全民族抗战理念 “十四年抗战”概念是论从史出的科学结论,...
6月5日上午,一阵持续12分钟的防空警报声响彻山城重庆。自1998年以来,重庆市每年6月5日都会在全市范围内试鸣放防空警报,以此悼念在“重庆大轰炸”中罹难的同胞,警醒人们勿忘历...
战后70多年来,中日两国学界对七七事变进行了很多研究,但仍然存在争论,其中,关于该事变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成为突出的焦点。现结合《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的有关内容,对这...
出土简牍中的书信多称为“记”,是秦汉时期最为常用的一种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工具。西北汉简中的戍卒书信是丝绸之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汉代丝路沿线普通人的生活和...
1937年7月7日,日军蓄意挑起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再度合作,共赴国难,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