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晚清边疆受到列强扩张威胁之时,清人的边疆意识也在发生着转变。这一点在对于西北边疆问题的处理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清代自乾隆帝平定新疆之后,在治边理念上侧重于防...
内容摘要:因民族国家政治分隔力形成的跨界民族,其成员的民族与国民双重身份对应着两种认同形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严重制约并影响着民族国家的边疆秩序及其地缘政治关...
内容摘要:英国人类学家弗里德曼创建的宗族理论由于其开放性的范式特征,已成为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理论模式。其中关于宗族械斗的研究成果,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
内容摘要:"认同"本质上属于一种确认、确证行为,在这样的一种层面上来探讨民族认同需放置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历史的构成单元并非许多文献记载中的历史事件,而是造成这些文献记...
内容摘要:在少数民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一直追求经济现代化,而政治发展却相对滞后。政治与经济是天生的孪生姐妹,经济的发展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才能推动,政治现代化才是少数民族...
内容摘要:1940年代前期,为了查明敌伪涉藏情形、英国侵藏活动与噶厦在"外交局"等事件中的政治态度,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进行了多方调查。这些调查加深了国民政府对西藏局势的认...
内容摘要:李方桂、柯蔚南两位先生合著的《古代西藏碑文研究》是近年来中外学者关于吐蕃碑铭文献研究的高水平著作,其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作者语言学研究...
内容摘要:社会和谐植根于社区和谐之中。深刻认识文化的功能、认识民族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民族社区的和谐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在阐述文化的分类、功能、民族文...
内容摘要: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伊斯兰教经典作家们继承了伊斯兰教的传统团结思想,在"感主恩"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发展出具有中国伊斯兰特色的团结思想:其一,尊崇真主,尊崇国家...
内容摘要:苯教是研究象雄文明的珍贵钥匙,也是藏族早期文化的真实写照。探讨"苯教九乘"思想,并与藏传佛教"宁玛派九乘"的相关教法进行比较,对于研究古代藏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
内容摘要:清朝前期对甘青藏区的治理历经顺治、康熙时期的以蒙治藏到雍正、乾隆时期的蒙藏分治,由间接、松散式的管理转变为规范化、法制化的直接管理;通过变革地方行政建制,设...
内容摘要:羌族释比通过祭祀活动,诵唱释比经典,传播羌族历史来源、思想文化、宗教习俗、文学作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释比文化。它们既保存在口传心授的神话传说和《刷勒日》图经...
内容摘要:藏族天文历算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区建立学校教育体系之前,藏族天文历算的主要传承机构是藏传佛教寺院中的时轮学院,即"丁科尔扎仓",该学院在继承和发...
内容摘要:玛久拉仲以独创的一整套宗教理论与修行方法,创立的藏传佛教觉域派,不仅对藏传佛教诸宗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对藏族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玛久拉仲化身的空行...
内容摘要:帝国主义侵藏史不仅是藏学研究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60多年来,该领域各方面论题均有所涉及。具体而言,1949年...
内容摘要: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使得中国土族经历了一次极为重要的群体身份蜕变,即从"土人"到"土族"的民族身份的合法性获得与转换。本文基于文献及实地调查所获得的...
内容摘要: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藏区形成了藏传佛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宗教总是如影相随着社会发展,不断适应社会的变革。藏传佛教兼容并蓄的体系、护...
内容摘要:新世纪以来,一些小说以具有民族志性质的文学叙事,呈现了民族文化的知识谱系以及文化人类学内涵。小说与民族志的互文关联,为小说"写民族文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书写方...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社会与伊斯兰世界的对立与冲突不断升级。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分析西方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冲突的内在根源,探讨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多元文化中如何求同存...
内容摘要:民族乡作为中国特殊的民族政治形式,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效补充,在解决散杂居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乡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