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蕴藏着大量的习惯法。东乡族作为甘肃所特有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民间文学亦尤为丰富。神话、叙事诗、歌谣、谚语等是其民间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内容摘要:民国政府通过建立设治局、党部,推行保甲制,组建民众自卫队和常备中队,派遣部队屯兵驻守等措施,在腾龙沿边形成行政、党务、军事融合的管理体系;采取清丈土地,推广经济...
内容摘要:联合国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已经10年,当下,"非遗"保护已被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从政府到学界都把"非遗"作为"保护对象"来制定和讨论它的保护制度和保护方法。实...
内容摘要:已有的关于西藏人口流动的研究多使用局部调查或统计资料,难以反映西藏人口流动的全貌。本文利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从西藏与全国比较的角度,较全貌地分析了...
内容摘要:云南西部下关镇地处内陆,自古就是商业往来的交通要道和多民族聚居区。民国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下关镇成立了商会和众多的同业公会,商人在社会和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日...
内容摘要:本文着眼于西藏及四省藏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对当前藏区以"基于民族性的同步发展"为区域发展的基点进行了总结反思。研究表明,现行的区域发展基点存在经济发展...
内容摘要:在对大自然的不断适应中,彝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反映在信仰仪式、节庆礼俗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神话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文经典《勒俄特依》记...
内容摘要: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20世纪60年代末的著述《知识考古学》中创造性地应用"话语"的概念探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并推广的"世界遗产...
内容摘要:藏汉双语教育专业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未来事业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本文以阿坝师专藏汉双语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
内容摘要:对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从各种研究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岩画是早期人类精神文化的投射,而蹲踞式人形岩画则是人类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内容摘要: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战略。鄂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是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响应,文章分析了鄂西地区土家族文化所...
内容摘要:旧城改造、商业开发、文化遗产保护和当地社区与居民的利益纠葛是中国城市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命题。文章以北京市前门外著名的商业街大栅栏的改造和修建为例,以实地...
内容摘要:和田洛浦县之称谓对于古于阗国或者和田地区是一个较新的地名。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罗布泊人后裔和当地老人的口述历史记忆的搜集与整理,试图还原"洛浦"称谓形成的...
内容摘要:文化空间包括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是文化遗产传承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物理空间中存在的多元实践要求为文化遗产寻找一个适宜的传承场所,而社会空间中涉及的多重关...
内容摘要: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城镇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要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建设的正效应,推动民族文化从村寨传承向由城镇和村寨共同传承的历史进程;把民族自治...
内容摘要:通过考察碑文与两唐书《吐蕃传》所载唐廷参与会盟官员名单及职衔,认为,二者所记有细微差异,原因是大唐为国体计,不想在番邦有失颜面,凡有高阶决不低就。故职衔降格的...
内容摘要:明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但由于川南是经略滇、黔的重要孔道,明王朝取得四川后即在川南改设流官,以剿抚兼施的政策对付当地都掌、僰、羿、苗、猡等民族...
内容摘要:疍民以河海为主要劳动对象,以舟艇为主要生产工具,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的"媒介"。疍民世代从事水运及海洋渔业,劳作并固守在国家的第一道海防线上。本文在回顾明清时期中...
内容摘要:藏尼、大白、尕旦寺社会纠纷事件是英国参与下近代藏边社会纠纷的最为典型案例,以此来考察英国如何利用藏边社会事件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通过对三个案例的分析可知...
内容摘要:明朝时期,由于朝廷对西南的控制力有限,对贵州各地的管理比较松散,水西彝族土司和周边的同族土司、播州土司、水东土司获得机会进行政治地位的角逐和资源的竞争。在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