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不仅是一个拥有广阔陆地的国家,而且事实上还是一个海洋大国。回到历史的层面上,如果把目光聚焦到海洋的因素上,会发现很多以往被忽略但却很有价值的问题。在...
内容摘要:新型农民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经济和技术组织,对于解决西北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后带来的问题、农牧业经营中"分有余而统不足"的问题、...
内容摘要: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使美术文本成为当代文化研究中重要的阐释对象,通过对甘肃近现代美术现象的文化阐释,论述地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系统的构建中所起的...
内容摘要:洱海区域是云南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的人口发展变化就是其表征之一。据相关文献统计,明代洱海地区大致的人口总数,正德年间约为371220人,万历年间约为47435...
内容摘要:泰北山地民族是泰国非泰语少数民族的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氏族或家族是泰北山地民族社会组织的重要单位。村寨是绝大多数山地民族的顶层社会组织。除泰国政...
内容摘要: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基督教,经过了昭通立足、开拓石门坎苗族教会和其他少数民族教会、到滇川黔边苗族地区建立石川教区...
内容摘要:"发展"与人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批评,这促使了二者的结合。人类学对发展研究与实践的参与,为"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文化视角和路径选择,这能够在很大...
内容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愿或非自愿定居使游牧社会被纳入现代民族国家和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之中,游牧社会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迁。在游牧社会变迁的研究中,人类学逐渐形成...
内容摘要:近20年来,传统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生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工艺品在传统的熟人社会内部消费的空间日益萎缩,而在由游客为主体构成的陌生人消费空间则迅速扩大。传统...
内容摘要:对于宗教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不应仅从精神刺激物质的角度来理解,而应从文化体系的总体建构与整合的角度来认识。中国云南傣族村寨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不仅对傣族社会...
内容摘要:土族村落纳家措哇,地处城镇附近,较完整地保留着乡村的生活习俗;同时受汉、藏文化熏陶,藏传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在这里共生共存,具有信仰多元、文化多元的特征。...
内容摘要:从社区治理视角,对兼具民族性、地方性和旅游功能的民族旅游社区进行相关分析可以看到,他组织控制与自组织治理、外部冲击与内部稳定是两对主要矛盾。治理不仅是弱化...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作为多民族的共同体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具有国族意义的中华民族却是从近代开始出现的。近代中国国族的形成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主观构建。近百年的历程中...
内容摘要:羌族的家神是界定家支成员的信仰基础;家神信仰具有自己的文化含义,它不是亲属关系的象征性表达,而体现了亲属关系构建的文化逻辑;实际生活中亲属关系的改变是人们...
内容摘要:20世纪60年代民族识别后,分布在云南东南部的孤人被划入彝族。孤人集体记忆、语言、服饰有其文化独特性,在地方性的族群互动情境中建构孤人族群认同意识,并对彝族身份感...
内容摘要:伴随着西南边疆(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康等)在抗日战争中地位的日渐凸显,巩固西南边疆,团结西南各民族共同抗战,成为国民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在此项工作中,最为...
内容摘要:在民族志工作中,要更好地认识与表达多元的世界,就必须认识到,作为传递信息的语言及人的世界的界限是多样性的。人们是以作为思维与直观的中介的图式去同化与整合生活...
内容摘要: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已成为当今大国崛起一个热门话题。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族关系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节点,随着境外各种各样思潮的涌入,国内部分民族成员...
内容摘要:哈尼族迁徙研究,是中国少数民族迁徙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以往哈尼族迁徙研究多以族源氐羌北来说为理论基础,以本民族口述史、汉文史料等为依据,清理出哈尼族...
内容摘要:红军长征时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在中国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红军长征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起始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多民族国情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