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对石窟开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戈壁滩的敦煌为砾岩,石窟的开凿不能脱离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它只能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针对当时的岩石特点,进行不同的加工与处理。在同一崖壁上,石质也多有优劣之分。因为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同岩石的石层和夹层。敦煌莫高窟的岩石在地质上属于第四系酒泉砾岩,并夹有砂岩,岩性变化很大,交错层理发育,上部为泥质胶结,下部为钙质胶结。这种由砾石、砂土等自然胶结而成的砾岩层,多呈厚层块状。由于它不具有整体岩石的硬度,而是以松散的陆相砾岩沉积在河流西岸,因此,经开凿的洞窟表面高低不平。由于卵石与砾岩的硬度、大小、密度都不一致,给表面处理加工带来了困难。所以敦煌石窟的加工与造像都借助于泥作,把石窟的开凿与泥塑、彩绘结合起来。 在石窟选址中,朝向也普遍受到重视。根据我国的地理气候条件,最好为南向和东向。西向和北向经常受风雨的侵袭,冬季又易积雪,容易风化。莫高窟选择在大泉河西鸣沙山东麓的峭壁断崖上,坐西朝东,与东面的三危山隔河相望。这里正如莫高窟存唐代《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所说:“凿为灵龛,上下云矗;构以飞阁,南北霞连。右豁平陆,目极远山”,“西连九陇,东接三危,川恒绮错,物产瑰奇。花开德水,鸟弄禅枝。”真是一处得天独厚的好地方。 石窟不仅选址于自然山水之间,而且也往往在重要的交通线上。自汉武帝通西域畅开“丝绸之路”之后,敦煌成了一个繁华的城镇,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站。伟大而光明的敦煌,是当年“华戎所交一都会也。”作为中西交流的枢纽,它最先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不断得到中原文化的充实。印度佛教及其石窟寺在汉晋时期沿着丝路,由新疆传到咽喉要道敦煌,在当时社会潮流的推动下选择莫高窟兴建佛窟,这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