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袁绍为什么要单骑出逃? 我们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董卓以废立皇帝的挑衅口吻邀请袁绍共掌朝纲时,袁绍和董卓之间发生了雄赳赳气昂昂的龃龉,随后袁绍确实是单骑逃出京都洛阳,一路向东而去。整个事件的发生都具有前因后果,而唯一没有逻辑性的事情是“单骑出逃”,这个匪夷所思。 1、袁绍为什么要和董卓争吵? 按照吵架的话头来说,董卓是和袁绍商量废掉少帝,并明确提出了人选是九岁的陈留王刘协,袁绍的表现是假装同意,并当即表态说,废立君主是国家大事,我该找太傅问问意见。董卓见袁绍不爽快,就恐吓地说了句:刘家的种子不值得再保存下去了。袁绍听了这比废立更加大逆不道的话后,反应也是相当的迅速,立即抽出佩刀横在胸前向董卓深深作揖后便扬长而去。董卓的理解,无非袁绍这三十多岁的小子回家找他叔商量去了,商量的结果肯定是退而求其次,害怕我真废了刘家,而同意我另立陈留王为帝。没成想,袁绍居然跑了,还是一个人跑的!神奇啊!说成是逃离洛阳并不准确,因为董卓并没有要抓他的意思。关于袁绍和董卓口舌之争的细节部分,《袁绍传引献帝春秋》就描写的详细入微。(献帝春秋曰:卓欲废帝,谓绍曰:“皇帝冲闇,非万乘之主。陈留王犹胜,今欲立之。人有少智,大或痴,亦知复何如,为当且尔;卿不见灵帝乎?念此令人愤毒!”绍曰;“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来久。今帝虽幼冲,未有不善宣闻天下,公欲废適立庶,恐众不从公议也。”卓谓绍曰:“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曰:“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臣松之以为绍於时与卓未构嫌隙,故卓与之谘谋。若但以言议不同,便骂为竖子,而有推刃之心,及绍复答,屈疆为甚,卓又安能容忍而不加害乎?且如绍此言,进非亮正,退违诡逊,而显其竞爽之旨,以触哮阚之锋,有志功业者,理岂然哉!此语,妄之甚矣。)不幸的是裴松之根本就不信袁绍和董卓之间发生了那么生动激昂的言语和辅助的肢体动作,至于不信的到底是董卓的表现还是袁绍的表现,裴松之并没有明说,我们说,裴松之也具有陈寿一代史学大师的范儿了,什么范儿呢?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曲笔范儿。就是说,裴松之已经猜出来了,但就是不明说,因为不方便说,因为不愿意说。 2、袁绍为什么不喊兄弟袁术和曹操跑? 汉少帝即位之初,西园军统帅上军校尉蹇硕被另一个宦官中常侍郭胜所杀,袁绍遂成为西园军事实上的统帅,并彻底倒向大将军何进,但袁绍要想调动其他西园七军恐怕在程序上还有问题,因为西园八军在程序上是直属皇帝亲自领导的,儿时伙伴曹操虽不能说是直接下属,但是同为西园八校尉之一,且排名在袁绍后面,关系非比一般。亲兄弟虎贲中郎将袁术更是刚刚才同自己并肩实施过大规模屠杀白嫩无须青年的“雄伟壮举”。如果说喊这两个统兵将领有造反嫌疑的话,那么西园军事实负责人袁绍居然连家属都没有带(时年曹操三十五岁,有家属在京),甚至连护卫和家里的仆人都没有喊一个就跑了。谁放袁绍出的洛阳城门?城门校尉是谁?当然了,以袁绍此时的司隶校尉的官阶,出城门是不需要经过城门校尉批准的,但是“单骑出逃”这个信息是谁报上来的?一定是经过主官官员城门校尉报上来的。袁绍不是说废立大事要回家和他叔商量吗?怎么直接就单骑出逃了? 3、袁绍出京前的表现并无严重智商缺陷 袁绍在出逃京城之前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袁绍劝何进召外军进京的主意,虽然被历史研究者认为是一大馊主意,甚至认为正是这个馊主意导致东汉末年大乱。但是我们在前面的帖子中已经讨论过了,说袁绍对当时外廷集团和内廷宦官集团斗争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是十分清楚的。袁绍向何进仔细分析了先帝时期大将军窦武和宦官集团冲突失败的前因后果,并特别提醒:在外军进京之前,请大将军何进切勿进宫。何进不听劝,偏偏以为何太后能够控制后宫局面,又不知道亲兄弟车骑将军何苗已经暗投宦官集团,遂导致被骗杀。袁绍既然能劝何进不要进宫,说明是有预料的,按我们今天时髦的话来说,是有预案的。袁绍当即在疑似冲动下一不做二不休,基本杀光了京城里的白嫩无须男性,准备接管内廷。这里又出了一个意外,即宦官们胁迫少帝出逃洛阳城外北邙山至小平津渡口一带,在袁绍的追杀下,宦官头子段珪、张让自觉地放弃了极品人质少帝和刘协,投河自杀了。袁绍杀宦官的步骤存在两个策略选择,一是包围皇宫,逼迫内廷就范;二是冲击皇宫,追杀宦官。袁绍采取了第二个策略,看似好像疏忽了,但实际却是刻意避免包围皇宫,落人犯上的口实,而采取诛杀京城白嫩无须男性的做法也是刻意造成只有宦官才是仇人。阴差阳错,居然被进京的董卓直接救了汉少帝,成就了董卓的大功。如果说袁绍有什么失策地方,应该是在杀宦官的同时派人提前拦阻并劝返董卓。袁绍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是袁绍的失误吗?我们说,恐怕还不是,因为袁绍还有应招,招外军进京的不止前将军董卓一人,还有并州刺史丁原,而丁原一进京就改任执金吾,负责京城治安。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是袁绍傻傻地看着执金吾丁原覆灭,吕布上蹿下跳。骑都尉鲍信劝袁绍有所动作的时候,袁绍也傻傻地无动于衷。很明显,丁原和董卓不是一个派系的,前将军董卓属于大将军何进派系,董卓大笔的贿赂银两都送给何进一个人了,所谓屠夫配野兽,秉性相投,屠夫何进死了,野兽董卓坚决要收回投资。那么丁原呢? 二、袁绍出京后离奇事件迭起 1、袁绍出逃路上竟然被封为渤海太守 单骑出逃这么奇怪的事情,朝中一群大臣不但没有劝董卓通缉,反而劝董卓干脆赏袁绍一个渤海太守当当。陈寿在《袁绍传》中用很精练的几句话就把事情经过交代清楚了。然而,这几句话可不是随便说的,其中含有的信息量太大了,大的吓人。(绍既出,遂亡奔冀州。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阴为绍,乃说卓曰:“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绍不达大体,恐惧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购之急,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卓以为然,乃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第一个信息量是袁绍出京后直奔冀州;第二个信息量是董卓很信任朝中的一群名士高官;第三个信息量是这几个大臣都是名士;第四个信息量是城门校尉出现了;第五个信息量是官员们知道袁绍跑了以后,劝董卓的话,太有意思了,说袁绍跑是不识大体,一听说废立皇帝就吓跑了,不是有什么别的想法,“非有他志”这个词用的太好了,再翻译准确一点就是:并非心怀鬼胎有其他意图;第六个信息量是董卓封袁绍为渤海太守。渤海太守这个空缺信息是谁提供的?当然不是初来乍到的董卓,而是这群朝中官员,以秦汉两朝通行的郡县制来说,袁绍俨然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小诸侯了。随后,董卓居然就提升侍中周毖为尚书,专门负责推荐官员。 2、袁术得到的为什么是后将军? 袁术的出逃经过更加离奇,董卓进京前,袁术先后升迁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加封袁术为后将军,这个后将军军衔就很有意思了,这仅仅是一个空衔,董卓是不可能将实际部队交给袁术统领的。正史上说袁术是因为担心追随董卓而祸及自身,于是逃出京城跑到南阳。我们知道紧随袁绍之后,就发生了曹操出逃,在京的袁术还到处散播曹操已死的谣言。在董卓西凉集团肆虐洛阳城的时候,洛阳富户和百姓陆续逃离京城,空头后将军袁术应该就是这个时候离开京城的。渤海太守那是一个实职,光杆司令袁术有什么呢?袁术出逃到南阳,这个时候的南阳太守是张咨,袁术居然就坐拥南阳和长沙两大太守的支持,其中长沙太守孙坚居然是千里迢迢率部队赶到南阳,归到袁术帐下。神了,你袁术怎么这么牛?!你比你哥袁绍还牛!! 3、同样出逃的曹操为什么屁的官职也没有得到? 曹操出逃的时间是在袁氏兄弟之间,正史中并没有记载董卓有通缉曹操的命令,更没有记载什么刺杀董卓的壮举。而曹操的出逃也是最为搞笑和最为惊险的,他一出京城就改名换姓,不敢走大路,尽走小路。还不知道什么原因,被人看出形迹可疑了,曾经被一个亭长抓获。又曾经在一个故人吕伯奢家里落脚,夜里不知什么原因,这一家人又统统被曹操杀了。袁氏兄弟出逃后,居然都得高官衔,坐拥实地。袁家故乡是汝南郡,袁绍出逃到渤海郡就任太守,后将军袁术坐拥南阳太守、长沙太守两大太守支持,且兵精粮足,曹操落魄到只能回故乡陈留郡陈留县,变卖家产,召集几个家族兄弟。讨董十路联军成立的时候,诸侯们不是州牧、刺史就是太守,十路联军的名单里根本就没有曹操这一号,曹操狗屁都不是,厚着脸皮自己封自己是奋武将军,屁颠屁颠得跟在袁绍后面起哄。不应该啊,曹操他爹好歹也曾经是当朝太尉啊,和袁绍家一样,三公之一啊。 4、迷雾重重的冀州牧韩馥 如果说袁绍的愚蠢像谜一样的话,那么韩馥身上则是迷雾重重,要想解开袁绍单骑出逃的秘密,一切都着落在韩馥身上。 A、为什么要拱手将冀州让于袁绍? 冀州牧韩馥将冀州转让给袁绍,在外人看来,好像是袁绍忽悠来的。有反对意见吗?当然,冀州的大批官员并没有转投他人的意思,如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等都劝韩馥,认为袁绍只是孤身一人来冀州,而渤海郡也是冀州下面一个偏处北部的郡,袁绍整个就是孤客穷军,后勤全靠冀州供应,想饿死袁绍易如反掌,凭什么要把整个州送给他?!(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兒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乃欲以州与之?《袁绍传》)冀州的文官不愿意,武将也不含糊。(从事赵浮、程奂请以兵拒之,馥又不听《袁绍传》)。《袁绍传引九州春秋》甚至说冀州都督从事赵浮、程奂率万余人马,乘大船数百艘夜过江边上的袁绍军营,一路狂敲阵鼓。这简直是在恐吓袁绍啊。我们在前面的帖子中说了,韩馥只说了一句话,就将冀州让与袁绍。(说点题外话:此处史料有问题,黄河以及其支流能否具有行驶数百艘舰船的能力?黄河的特点与长江迥然相异,是流沙河,是悬河,划一小船的话我相信。) B、韩馥为什么要自杀? 我们在前面的帖子中介绍了韩馥死亡的过程和时间,韩馥让出冀州牧后,在陈留太守张邈府中的厕所里自杀,史书说法是以为袁绍派使者来和张邈商量算计他。韩馥为什么以为袁绍要算计他?这时候的韩馥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和危害能力了。 C、袁绍为什么要将韩馥灭族? 韩馥自杀后,袁绍居然将韩馥的家人全部杀光,这个说法正史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却明确记载此事出自袁绍手下东郡太守臧洪的口中,以臧洪和全东武阳城七千将士的性命来看,袁绍灭韩馥全家事情的真实性难以推到。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这种事情只能以灭口来理解。韩馥掌握了袁绍的什么秘密,需要袁绍以灭族的形式来灭口? 5、迷雾重重的长沙太守孙坚 孙坚号称是名动春秋战国的孙武后人,家在东南的吴郡,他是怎么卷入朝廷镇压凉州叛乱的?事后又是怎么居然被封为地处遥远南方的长沙太守?孙坚一路北上,一路迷雾重重 A、孙坚和董卓的私仇有多深?孙坚为什么被封到遥远的长沙? 孙坚和董卓在朝廷车骑将军张温的统领下镇压凉州叛乱,别部司马孙坚瞅一身毛病的中郎将董卓不顺眼,历数董卓三罪,劝张温杀了董卓。张温明白董卓是大将军何进派系的人,所以不敢得罪董卓,但从此孙坚和董卓结了仇。东汉时期的长沙远离繁华的中原,属于偏远的南方蛮夷之地,为什么战功赫赫的孙坚被封到了长沙?讨董联军起,孙坚居然率军千里迢迢从长沙赶往南阳郡参战,是谁熟知孙董结仇并把孙坚北调的? B、孙坚为什么敢杀荆州刺史王叡和南阳太守张咨? 史载荆州刺史王叡因为手下这个长沙太守是个外来户,就经常弄些小动作处处刁难孙坚,当孙坚得到讨伐董卓的消息并积极北上,路过襄阳时,竟然顺手杀掉了刺史,你孙坚北上是干什么来了?是来清君侧的,而荆州刺史怎么算也不可能是董卓派系的,谁给了孙坚杀朝廷命官的胆量?那么赶到南阳郡时,孙坚竟然又举起了屠杀朝廷高官的砍刀,他以供应军粮的纠纷为借口直接把南阳太守张咨给杀了。太蹊跷了,南阳太守张咨可明显是袁术派系的人啊!你孙坚再牛逼,也不可能把自己阵营里的太守杀了啊!此时的孙坚,不知道“挟裹”了多少荆州的部队,俨然已经拥兵数万,顿成浩浩荡荡之势。如果是真农民是不会愿意参与讨董的,孙坚增加的几万部队必然是当地的正规部队,孙坚靠的是什么名义,能“挟裹”荆州郡县的部队? C、长沙太守孙坚为什么仅以袁术的部属身份参加讨董联军? 等到孙坚率军继续北上,与驻扎在南阳郡鲁阳县的后将军袁术汇合的时候,我们说神奇的事情又发生了,早就名声大振的长沙太守孙坚,此时拥兵数万,不但不算讨董一路诸侯,竟然仅仅是以袁术的部属身份参加讨董联军。袁术不但没有怪罪孙坚杀了南阳太守,反而当即表奏孙坚代理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迷雾重重啊!!!以神奇的程度来说,南阳太守张咨被杀堪比冀州牧韩馥自杀!!!陈寿的记载孙坚到达南阳的这几句话太有意思了。(《袁术传》: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 6、诡异的讨伐董卓 不管讨董这个事情是不是河内太守王匡先搞起来的,反正是后面刹不住了,先是以陈留太守张邈为主的南方讨董小联盟成立,臧洪发表了感人肺腑的宣言,但是张邈他弟广陵太守张超不知何故退出联军。正式十路诸侯讨董时,为什么大家都按兵不动?为什么掌握舆论导向的袁绍和掌握后勤供应的袁术都对讨董不冷不热?为什么冲动的是狼狈出逃的曹操和千里迢迢北上的孙坚?对于袁绍按兵不动一般的理解是投鼠忌器(《袁绍传引后汉书》曰:班,王匡之妹夫,董卓使班奉诏到河内,解释义兵。匡受袁绍旨。收班系狱,欲杀之以徇军。班与匡书云:“自古以来,未有下土诸侯举兵向京师者。刘向传曰‘掷鼠忌器’,器犹忌之,况卓今处宫阙之内,以天子为籓屏,幼主在宫,如何可讨?)。难道曹操和孙坚都不懂投鼠忌器的道理?对曹操和孙坚的主动行为完全可以理解成是“清君侧”。不管怎么说,冲动的曹操差点丧命,半路退出联盟,从此和袁绍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而披坚执锐的孙坚被袁术断了粮,也退兵了,但从此却专心依附于袁术,为袁术冲锋陷阵。讨董联军解散后,我们发现袁氏兄弟专心于扩张势力。 7、吊诡的京城袁氏灭门案 此时的京城已经不是东都洛阳了,而是西京长安城。此时京城的袁家也已经不再是四世三公同堂了,只剩下太傅袁隗一支,这一辈的其他三兄弟都已过世,包括袁绍、袁术的父亲司空袁逢。袁绍这一辈的堂兄弟们除了袁隗一支没有走以外,都出京了。其中袁遗追随袁绍,官拜山阳太守,成为讨董十路诸侯之一;袁胤追随袁术,被袁术任命为丹阳太守。怎么只有这四个人出来做官,难道袁家子嗣这么少?那倒不一定,袁家是非常讲究嫡、庶之分的。那么京城袁家被董卓灭门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非常的蹊跷,袁家被灭门不是在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居然是冀州牧韩馥刚刚把冀州拱手送给袁绍的时候,董卓大怒,灭了京城太傅袁隗全家(卓闻绍得关东、乃悉诛绍宗族太傅隗等《袁绍传》),没有道理啊,你董卓也太神奇了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