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近代史 >

论“中体西用” 宗旨(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3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又说:“西学西法,非不可用,但当与我相辅而行可已。6”如此等等。他所列举的“形而上者”、“道”、“本原”为一方,是中学,“形而下者”、“器”、“末”为一方,是西学。中学为“主”、“体”,西学是“辅”、“用”。他把中西两方纳入到中国传统的哲学范畴内以阐明它们的主从关系,对那时的士大夫具有诱导作用。上海中西书院掌教沈毓桂更以《西学必以中学为体说》命题,发挥中西书院的旨趣是;“假西学为中学之助,即以中学穷西学之源”,“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7”传教士傅兰雅主编的《格致汇编》也怂恿说:“形而上之为治平之本,形而下之即富强之术。8”对中学西学这样区分和运用,在王韬这班人看来已是天经地义的了。
    到了八九十年代,“中体西用”说日益明朗,说的人也多起来了。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说:“中学其体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这已是人们熟知的话。邵作舟的《邵氏危言》是同《盛世危盲》一样被列为早期改良派的论著,其《纲纪》篇中说;“以中国之道,用泰西之器,臣知纲纪法度之美,为泰西所怀畏而师资者必中国也。”一个说的是“中体西末”,一个说的是“中道西器’,与王韬的立意与用词若合符节。1896年4月沈寿康在题为《匡时策》的文中进而说:“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9”沈寿康是《万国公报》的编者,文章发表于《万国公报)上,用“为华人计”的洋人口吻,使人看了怪不舒服。他一字不差较早地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体西用”说。
    
    同年8月,孙家鼐在《遵议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说:“今中国创立京师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10”他惟恐中学和西学的位置摆得不正,把时人有关这项主张同神异词的话一起搬了进去。1897年9月17日宣传维新变法的《湘学报》则说:“查泰西各学,均有精微,而取彼之长,辅我之短,必以中学为根本.”它承认西学有其“精微”,取而用之,以辅助中国的“根本”,是对“中体西用’的诠释。1898年5月,盛宣怀在奏荐何嗣焜总理南洋公学事务一折中也说:“臣与(何嗣婫)纵谈西学为用,必以中学为体。11”“中体西用”出自各类人物之口,并成为各自要求维新变法的原则,谁也没有怠慢这个原则。孙家鼐,时任工部尚书兼管官书局,不久调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管理大学堂,他的话明白宣示是近代中国自办的第一所大学堂的办学宗旨,京师大学堂的开办确也是照这个宗旨行事的。而京师大学堂又是戊戌维新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1898年6月,光绪帝“诏定国是”,宣谕“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至于士庶,各宜发愤为雄,以圣贤之学植其根本,兼博采西学之切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成通达济变之才”12。至此,“中体西用”思想已作为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的政治准则宣示天下了。
    就在这时,1898年5月,张之洞的《劝学篇)撰成,他在《设学》篇中写道,“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全书四万言,就是围绕着这个基本论旨大发议论的。《劝学篇》为何而作?且从《抱水堂弟子记》中的一段话看看张之洞的心迹,这段话是:“自己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有人以此进呈,奉旨颁行天下,秋间果有巨变。13”赵炳麟也摘发其隐衷说:“之洞曾荐梁启超,惧为时议非刺受祸,遂著劝学内外篇,外篇言采西学,内篇宗经典,以抵康梁。14”可见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邪说遂张”,正在冲击“中体西用”的防线。张之洞为了固守这道防线,“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意在堵截,与先前的赞助作用已不同。这也说明了戊戌维新是洋务运动的否定和发展。
    显然,三十余年间阐发“中体西用”者不止洋务一派,凡读时务、讲西学的人,莫不接受或附和这一主张,甚至倡发此论者还以早期的改良派居多,因为那时盈中国皆守旧的士人,欲破启锢闭,浸润新知,只能把西学放在他们可能接受的范围之内,那些倡导西学的人,也只能就“中体西用”来立论,过此则是他们不敢涉想的,或者是想而不发。既然谈“中体西用”的人并不算少,何况如数揭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八个大字来的是在《劝学篇》出世之前,而《劝学篇》说的还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意思尽管一样,何以竟归之于洋务一派,归之于张之洞一人?论者谓因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是如此立论的。他说:“甲千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惟维变法’,而畺吏李鸿章、张之洞辈,亦稍和之。而其流行语,则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读者不察,接受了粱启超的说法,广为引发,“中体西用”遂流而为张之洞的一冢言。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的这些话是有影响的。但他明明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那时的“流行语”,是“举国以为至言”的,张之洞只是一个“最乐道”的人。为什么还是归之于张之洞?因为张之洞这个大言炎炎的清流派,中法战后迅速变为与李鸿章争雄的洋务派强者。他不仅举办了一批洋务企业,而且网罗了一批知识界人士为其创报刊,办学堂。1893年在武昌办的自强学堂,分方言(外国语)、格致、算学、商务四斋,以提倡西学邀时誉。此校至1901年改为文普通学堂。他又撰写了以“会通中西、权衡新旧”相标榜的《劝学篇》。后者恰是李鸿章所不及的。
    《劝学篇》一进呈,迅即得到光绪帝的赞许,将其“颁行天下”,由军机处印发总督、巡抚、学政各一部,各地相继翻印。洋人亦大为吹嘘,《教务杂志》(ChineseRecorder)连续译载,译者伍德布里奇牧师的前言且说:“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这些言过其实的话大大地夸张了《劝学篇》的作用。梁启超纵览这些印象,没有从“中体西用”的历史进程去考察,强调了张之洞的“最乐道”,忽视了许多人的“乐道”,也隐瞒了他自己的“乐道”。梁启超在他参与制定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不也说“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吗?
    但必须指出:前此的“中体西用”言论,为引进西学开了路,梁启超等所说的中学西学“二者相需,缺一不可”,还是向前看为推广西学铺路。他在《学校总论》一文中感慨地说:“今之所患者,离乎中国,而未合乎夷狄。”与张之洞龂龂论述中学与西学的主从关系,惟恐日益扩大了西学的“用”会危及中学的“体”,毕竟有很大区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