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遭遇“两千年未有之奇劫巨变”,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这场巨变的沉重开端。近两百年来有关鸦片战争的分析研究著述不知凡几,之所以推荐《天朝的崩溃》,是本书作者以极其丰富翔实的史料支撑起独到而又精辟的观点,令笔者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的认知大为加深。 全书的框架脉络大致是基于鸦片战争的时间发展过程。进入主题之前,本书先为“卖国贼”琦善翻案。作者指出,琦善既无卖国动机,时人和后人指控他的各项罪名也不成立。琦善的所谓“罪过”在于他不主张以武力抵抗英军入侵,企图与英国妥协来达成和解。结果,按照时人非黑即白的道德观,妥协既是投降,投降又上升为卖国。 琦善被视为奸臣更深刻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史学家和史料作者惯用的“奸臣模式”——即令奸臣背黑锅,承担本应由旧体制承担的责任,这样皇帝作为明君的名誉得以保全,进而维护保全了中国的道统礼教。需要指出,琦善在战争期间并非没有严重过失,本书作者的目的也不是为前者辩诬。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琦善及其后一批清朝贵戚大臣的妥协卖国,而是面对已经近代化的头号强国,清朝在军事、科技、政治以及外交制度等领域全面落后。 清朝与英国军事实力对比 19世纪40年代清朝正规军在80万人左右,包括20万八旗兵和60万绿营兵,然而清军极为分散,驻防于全国各地,用于防止和镇压民众叛乱并维持社会治安,兼具军队和警察的功能。英国侵略军最多时有两万人,在东南沿海与清军交锋时,两方参战人数大体相当,英军有时还占优势。 军队人数不是战争中清朝一败涂地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军事战术、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已经进入热兵器时代,战争经验丰富。清朝士兵仍大量使用刀枪弓等冷兵器,他们的火器质量差,其制造技术、工艺,甚至使用方法都已过时。清朝的炮台只能对付海盗,不能有效抵御英国战舰和陆军的炮火。清军军纪废弛,指挥官和普通士兵都未经过近代战争的洗礼,强烈密集的火炮攻击能给清军造成严重的心理恐慌,进而导致溃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