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干忠臣林则徐的局限 林则徐虎门硝烟,英国损失极大,驻华商务总监义律游说英国国会报复中国。1840年6月下旬,英国远征军到达广州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林则徐禁烟有功,但带来了战争,这是道光帝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遭革职。当时舆论和后世研究多认为,如果道光帝能任用林则徐这样有能力的主战派,清朝未必输掉鸦片战争,这又进入了本书强调的忠奸模式——如果奸小无从妨碍,忠臣能够效力, 君民上下一心,对付桀骜不驯的“蛮夷”,清军定能杀他个“片帆不归”。 能干忠臣林则徐也生活于天朝上国的文化与体制之中,傲视鄙视诸夷。林算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对是否会有战争的判断却是大错特错。战前林则徐坚信,不断出现于中国海域的军舰不过是与义律勾结的武装商船,而非英国政府派出的军队。林则徐对海战攻防的认识也未脱离已落伍之传统战术,比如加多炮台、增厚城墙、火船袭击、登舰攻敌。林以为这些手段就足以应敌,完全想象不到不到英军船坚炮利到何种程度,更不知英国陆军同样战术先进火力强大 。 林则徐作为文臣,对其军事素养当然不能要求过高,但满清其他文武大员对近代战争的理解也不比他高明。 剿敌与抚敌:谎言与现实 清朝对付外夷的策略,主要是剿和抚,所谓抚就是不使用武力,诉诸安抚和笼络。道光帝最初定下抚敌策略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英军舰于海上来往奔突,而清军要在几千里的海岸线部署防御,难以速胜,战事会长期拖延;第二、国家财力经不起消耗;第三,英方的要求在于贸易和“诉冤”。这第三点考虑大大低估了英国的胃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