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西部边境发生军事行动时,经常发生将官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情况。文彦博上奏朝廷说:这种现象出现在太平年间还没有什么大的危害,但是,如果不趁早加以整顿,一旦发生战争,军队拿什么战斗力来打仗?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将领的权力不够集中,军队的纪律不够严明,希望朝廷引起重视。宋仁宗采用了他的意见。
文彦博任宰相时,北宋与辽国达成了和平协议,数十年间国家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然而军队数量却年年有增无减。文彦博认为在和平时期国家没有必要保持庞大的军队,军队过多会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造成国家财力衰竭,因此,他找到枢密使庞籍,一起讨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的事情。裁军一事被提交朝堂讨论的时候,许多大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指出:往年朝廷担心灾荒年间会发生灾民暴动,于是便在灾区大规模征兵,现在如果执意裁军,恐怕这些被裁减之人会聚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宋仁宗听了这两种不同意见后迟疑不决。文彦博决然地说:现在国家公私困竭,冗兵是个重要的原因,如果因为裁汰冗兵而发生变故,我甘愿朝廷治我的死罪。最终朝廷采纳了文彦博的意见,裁汰冗兵达八万之多,国家财力得到大大舒缓,裁军后也没有发生任何变故。
北宋在钱币制度上有一项重大发明,那就是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先在四川地区试用,以交子代替铁钱流通,觉得效果还算不错,于是开始向全国推广。然而当时的纸币制度还不够完善,各地在推广过程中大都采用交子和铁钱同时流通的政策。一些官员急于求成,起居舍人(官名,掌皇帝起居,记其言行)毋湜就曾奏请朝廷废止陕西地区的铁钱流通。朝廷虽然没有批准他的奏请,但消息传开,当地百姓都知道废钱的事,于是争相用铁钱购买物品,而商家们却拒绝接受,这样一来,长安的市场交易陷入混乱,有些商家只好暂时关门。负责官员请求朝廷下旨禁止罢市,但文彦博表示反对,他认为如果朝廷出面禁止,只会加深百姓的疑虑,从而招致更大的混乱。经过思考,文彦博请来长安城中的丝绢行老板,把自己家中上百匹的丝绸交给他们代卖,要求把货款全部折算成铁钱。百姓知道这件事后,知道不会废止铁钱的使用,市场交易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至和二年,文彦博和富弼同时受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当时天下士子弹冠相庆,庆贺朝廷选对了宰相。三年正月的一天,宋仁宗在朝堂上突然病倒,当即被送往大内医治。文彦博叫来皇帝的随侍太监史志聪,询问皇帝的病情如何,史回答说:“禁密不敢漏言。”文彦博大怒,叱责他说:你们这些人服侍皇帝,得以出入禁闼,却不让宰相知道皇帝的起居形状,你们想要干什么啊?从现在开始你要随时向我们报告皇帝的病情发展情况,不然的话,我要以军法处置你。随后,文彦博又与刘沆、富弼(同为宰执大臣)商议,建议三人就住在禁宫之中,以便随时了解皇帝病情、处理突发情况(仁宗无子,亦未预立储君,一旦暴薨,后果难以逆料),史志聪又出言反对,说这种情况没有先例。文彦博一句话将他顶了回去:“此岂论故事时邪?”当天晚上开封知府(京畿最高行政长官)王素深夜时分请求入宫,声称要告发一件谋反阴谋,文彦博下令不许打开宫门,任何事情也得等到第二天再说。第二天问起情况,原来是一名守卫宫禁的士卒告发说都虞侯(皇宫宿卫部队高级长官)想要叛乱,文彦博叫来都虞侯的上级都指挥使许怀德,向他了解被告的这个人,许怀德担保说都虞侯绝对不会谋反。文彦博分析:如此看来,一定是那个士卒平时对都虞侯不满,所以借机诬告。现在是非常时刻,应该尽快处理,以免动摇军心。他请来刘沆,共同在判词上署名,当即下令将那名士卒诛杀。这件事情充分展现了文彦博的政治才能:头脑精明、处变不惊、行事果断。按照常识,皇宫宿卫部队直接负责皇帝的生命安全,其高级将领都是由皇帝亲自选拔,忠诚度理该绝无问题。然谋反之说素来敏感,一旦详细查问,短时间内肯定难以结案,而且被审查对象也应当停职接受审查,临时选择的代理人自然难保万全。当此皇帝重病之时,万一有何不测,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而请刘沆共同署名,则是为了防止自己个人专权的嫌疑。后来刘沆果然向仁宗密告,说文彦博在皇帝生病期间擅自斩杀告反者,阻止对谋反大案的追查。文彦博拿出那张有刘沆本人签名的判词,“帝意乃解”。 为人有方
文彦博多年身居高位,但他为人谦退、宽厚,从不以势骄人,在是非面前却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秉公直言。宋神宗熙宁二年,拜陈升之为相,当时文彦博担任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神宗以文彦博朝廷重臣,资格老,功劳大,所以把陈升之在朝堂上觐见的位置安排在文彦博后面(宋代重文轻武,按常理应该是文官的位置排在武官之前)。文彦博对此优待坚辞不就,他说:自我朝开始,从来没有枢密使位次居于宰相之前的,只有曹利用任枢密使时狂妄自大,悍然站位在宰相王曾等人前列。我本人还稍稍知道一点礼节,不敢效法他的做法而紊乱朝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