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泽东与苏联:为苏联辩护 反对修正主义(3)
为苏联辩护,“反对修正主义”
1956年是中国大张旗鼓地学习苏联的高潮期,也是毛泽东强调“以苏为鉴”最集中的时期。毛泽东指导方针的转变,引起广大干部群众对苏联理论和经验的质疑,某些部门出现了“一种对苏联专家冷淡、疏远,不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甚至傲慢无理的现象”。与国内情况不同,国际形势较为复杂。西方掀起反苏反共的运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波匈事件,全面否定斯大林、否定苏联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领导人铁托于11月11日在普拉演说中第一次提出反对斯大林主义,反对斯大林分子,号召把各国的斯大林分子赶下台。这股反苏反共高潮不能不引起毛泽东的严重关切。
11月15日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表示不同意全面否定斯大林。他说:“我看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俄国人丢了。哥穆卡尔、匈牙利一些人就拿起这把刀子杀苏联,大反所谓斯大林主义。欧洲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也批评苏联……帝国主义也拿这把刀子杀人……(这把刀子)我们中国没有丢掉。我们第一条是保护苏联,第二条也批判斯大林的错误……我们不像那些人那样,丑化斯大林,毁灭斯大林,而是按实际情况办事。”在12月23、24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认为“现在我们要为苏联两个阶段辩护,既为它的革命阶段辩护,又为它的建设阶段辩护”,并开始把十月革命上升到规律的层面加以维护,不再提“十月革命就是俄国革命的民族形式”而是指出“十月革命是各国革命的共同道路,它不是个别民族的现象,而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国际现象,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规律”。1957年3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特别讲到修正主义:“修正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他们所主张的,在实际上并不是社会主义路线,而是资本主义的路线。在现在的情况下,修正主义是比教条主义更有害的东西。我们现在思想战线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开展对于修正主义的批判。”从这一时期开始,毛泽东对苏联有批判有维护,但关注点是逐渐转向维护苏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关注点的转变?除了当时的客观环境外,更重要的是与毛泽东本人的认识和判断有关。其一,毛泽东始终是维护斯大林的,即使在集中批判斯大林错误的时候,这种态度也不曾改变。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评价坚持三七分,认为“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犯了错误而不自觉为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当国内外对斯大林、对苏联的批判演变为全盘否定时,毛泽东给予苏联有力支持。
其二,毛泽东对斯大林模式或者说对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是坚信不疑的。他所总结的苏联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包括:以马列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共产主义政党;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国有化、集体化;实行有计划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反对帝国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民族平等和国际主义原则等。这些原则都是毛泽东倾其一生所追求、所维护的。从全面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再到维护苏联,他的出发点始终是他心目中的社会主义事业。正是囿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毛泽东反对对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作任何根本性的改变。当赫鲁晓夫从局部的政策调整转向全面推行“三和政策”,以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时,毛泽东认定其改革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搞修正主义,并由此对赫鲁晓夫进行批判。曾经劝赫鲁晓夫“迷途知返,从完全错误的道路回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上来”。也正是为了维护马列主义的纯洁性,维护传统的社会主义事业,他开始在国际上反修,在国内防修,进而将中国推向越来越左的道路。而历史却证明,赫鲁晓夫关于现代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判断,关于在和平竞赛中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观点,以及其触动斯大林模式的某些改革措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
总之,毛泽东这一时期对苏联的认识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其基本判断一直没有质的变化,即认为斯大林模式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纯正的社会主义制度,带有普遍意义上的规律性。但是,事实上斯大林模式也仅仅是历史的产物,它所具有的规律性是有特定的时空条件限制的。二战后,当世界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新技术革命浪潮迭起,提出经济管理科学化和政治决策民主化的更改要求时,它日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就中国国内而言,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打乱了原有的社会经济秩序,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显现了出来。在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选择更应该是创新、求实的改革,因为正如恩格斯所言:“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来源:《文史天地》)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