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与宋朝在经济和文化上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军事上的表现却总是饱受垢病。在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面对他们灵活自如、来去如风的强大骑兵力量,宋代将领大部分时候只能选择较为消极的以步制骑防御方针来对抗。因此,如果要评论宋代军事软弱,最直接的缺点就体现在其骑兵的落后上。 那么宋代的骑兵状况究竟如何,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骑兵的落后呢? 分散部署的宋代骑兵 《中兴瑞应图》中的宋代精锐骑兵 宋代骑兵队伍虽然数量上相比步兵是较为稀少的,但是单论其绝对数量依然能达到不小的规模。 宋仁宗时期禁军的骑兵规模一度达到了20万之巨。虽然其中有不少缺编和冗兵冗将的问题,但是在经过宋神宗的裁剪整治后,也依然能保持达10万的骑兵规模。辽圣宗时期降宋的李信曾报告过辽国总计不过约12万骑兵。可见至少在北宋初期,宋军相比其所面对的少数民族政权敌人在骑兵数量的总数上并没有太大劣势。 南宋时期,骑兵规模相比北宋减少了很多,也依旧能保留有多达5万的骑兵规模。然而宋王朝在骑兵力量的配置上非但没有试图把这些宝贵的机动力量集中起来,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数量方面的劣势,让骑兵不得不和步兵一起在各地驻守,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很多时候,尽管整体上和总数上,宋朝骑兵并不一定处于劣势或绝对劣势,却在各个战场和战役中,却一般居于劣势和绝对劣势。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宋王朝吸取唐末和五代军事政变的教训,施行将从中御的方针,有意的削弱将帅的兵权,不授以重兵。 北宋前期时,骑兵约五成在同辽夏对抗的西北三路,四成驻扎在开封府。到了南宋时期,骑兵主要聚集在长江下游和临安,远超过荆襄地区与川陕地区的数量,这些都体现了宋代内外相制的国策。 除此之外即便是在前线的骑兵部队,相互之间也难以有效协同作战。澶渊之盟前,宋军面对辽国大军入境的时候,由于宋真宗坚持让众将“分握精骑”,否决了有识之士编组骑兵“悉隶所部”的要求,让前线的骑兵竟然连统一的指挥都做不到。这种死板的体制最终只能让宋军本来不多的骑兵在各将领统帅下分散在各个战场各自为战,而不能组建起骑兵大部队统一指挥。 事实上,不能有效集中起战斗力的问题不仅仅是骑兵的问题,拙劣分兵的军事部署常常让宋军整体的战略优势变成战术劣势。而王朝统治者也并非不懂“兵家之事,势合则雄”。但是比起外部的军事胜利,内部政治的环境的安全更重要,宁可分兵也不要一员大将独掌重兵。因此宋朝施行的是不需要大规模骑兵部队的消极防御战略,自宋太宗以来的“兵威不振”,恰好是其战略的组成部分。 岳飞就是宋代对武将态度的牺牲品
缺编少马的宋代骑兵 宋代画家笔下的马 宋代的骑兵除了在运用思想上犯有分散部署的兵家大忌,其硬件条件也不过关。 骑兵队伍的建设离不开战马,然而宋代在马政建设上由于先天不足和后天腐败,成效颇微。失去了北部的西北部分的战马产地,很大程度上就要靠牧监养马机构。但是其管理腐败,虽然占用大量土地和人员,产出战马效率却并不高。 其他的保马法、户马法以及括马(向民间购买马匹),虽能暂时解决缺马问题,却会对民间造成骚扰,并不能真正改善马政的情况。 最后还是宋王朝还是需要经常向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买马,作为主要来源。但是向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购买马匹的数量和质量是受边境形势变化的。宋人指出,地愈西北,则马愈良。北宋早期尚能从西北购买到比较好的战马,但随着西夏割据,不少贸易的通道被封死,可买马的地方就越来越少。到了南宋时期就只能向西南方向购买较差的马了。 西北方向是宋朝外购良马的主要途径 马政方面的先天不足也自然影响到骑兵的战斗力。宋王朝所面对少数民族政权的骑兵往往一个战士可以配备上几匹马: 辽军--每正军一名,马三匹 金军--倍养副马 相比他们,宋代的骑兵,却连一人一匹马都做不到。 辽国骑兵不仅集中使用 个人备马也多于宋朝 事实上,宋代骑兵缺马是一种常态。宋太宗时期就已经存在缺马现象,初即位,阅诸军战马多阙。到了宋神宗时期,马军多不精,一营或只有数十匹马。宋哲宗时期,骑兵有十分之三四无马。对于整个北宋时期来说,个别骑兵部队配马能到7-8成就已经算不错的了。有的部队一半人没马,个别部队甚至仅仅1-3成有马,都难以称之为骑兵了。 南宋前期时期,由于战乱流离,骑兵缺马问题更为严重。绍兴二年时,神武诸军皆缺马。虽然之后制度开始相对稳定,南宋骑兵的规模也逐渐恢复,但骑兵数量相比北宋还是大为减少。吴阶军战马大致在六千一百到九千匹,至多不及总兵力七分之一。刘琦军则是步兵不满二万,骑数百而已。 骑兵部队不仅存在战马不足的现象,就连士兵也存在着较大的缺额。其实缺编问题不仅仅是骑兵,更是这个宋朝军队的普遍现象。宋代长期没有有效的军队数量统计制度,理论上的兵籍数会和实际军队数量有较大出入。额存而兵阙,马一营或止数十骑,兵一营或不满一、二百。朝廷上负担着理论上编制所需的费用,实际上这些钱却因为士兵不足而落入的将校私人的口袋。这种情况加重了国家的负担,却没能换来相对应的战斗力。 缺少战马让很多宋代骑兵在实际上只是步兵
不能打硬仗的宋代骑兵 在合适的时候 宋朝骑兵依然发挥了不少作用 虽然宋代骑兵存在上文提到的种种问题,但在其宋王朝的对内外战争中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宋人也知道骑兵的重要性,北宋的兵书《武经总要》就讲到了骑兵的战术优点,总结出了骑兵能起到侦查敌军,袭扰敌阵,侧击合围,追逐败寇,断敌粮道等作用。宋朝骑兵在实战中,也确实多次能做到利用机动性迂回包抄长途奔袭,来达成胜利。但是宋朝很少组建大规模骑兵部队集中使用。在更多时候,骑兵只是步兵的附庸,虽然一定程度上是起到了弥补步兵机动性差的作用,但是也限制了骑兵部队作用的发挥。 当然,宋朝也有像岳家军那样通过缴获战马组建大规模骑兵。能在郾城之战(1140年)中同完颜兀术进行万人以上规模的骑兵正面对抗,数度交手后还能取得胜利的例子。 岳飞可以说是少有能够集中使用骑兵的宋代将领 但总的来说,宋朝的骑兵运用时往往规模较小,作用有限,更多处于辅助性的地位,而难以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骑兵正面对抗。造成这些原因的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分散部署和缺编少员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宋代骑兵在建设时训练战术方面更讲究骑射,而不是近战突击。总体上来说缺乏敢打硬仗的重骑兵队伍,这就会制约宋朝骑兵同善骑民族的骑兵进行正面作战的能力。 弓弩是宋代军队的主要兵器,这一特点同样也体现的骑兵身上,元丰元年宋神宗下诏:马步军以十分为率,马军一分习枪刀,余习弓。 这说明了宋代的骑兵除了较为重视弓弩之外,还开始有一定的专业化和分工的趋势。实际上在军队编制中,骑兵使用弓箭者也占了士兵的绝大部分:诸处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余八十人并系弓箭手。可以说八成以上都是骑马弓箭手。 宋代骑兵对于弓弩的过度依赖削弱了自身战斗力 但是这种训练作战的方式也暴露出了问题,不学习近战武器使用的马上弓箭手一旦被敌人接近就失去了战斗力,往往束手被害,而负责近战和突击的重骑兵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却又都不能达到要求。宋人当然也意识到了这点,元符二年(1099年)时泾原路经略司对骑兵的训练要求内容里就提到了要兼习马枪。到了南宋初年,还要专门学习长刀和棍棒来制御强悍的金军铁骑。 但是总体来说,宋代的骑兵还是不太擅长近战。除了本身训练方式上具有缺陷华而不实的缺陷之外,中原地区的士兵素质也确实很难做到马枪和弓矢都精通。而在战术队形训练上,虽然也有符合骑兵作战特点,能做“透空发矢,可迭出”,“之”字队形骑射法,但是另一种“骑兵习五变法”却参照了步兵的训练方式,一板一眼非常机械,完全丧失了骑兵的作战特点,脱离了实战。 可宋朝面对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骑兵就不同了。 例如在北宋末南宋初时所面对的金朝女真骑兵,他们通过围猎训练更具有效率。在作战技艺方面,除了善用弓矢外,每五十个骑兵中,就有二十人身披重甲,持枪或棍棒的重骑兵。同时他们的战斗作风又十分的彪悍,能做到“胜不追,败不乱,,整军在后,更进迭却,坚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 金军的重装骑兵一直是宋军的噩梦 南宋末期所要面对蒙古军队也同样有40%左右,身披盔甲,使用长枪和狼牙棒,组织严密纪律严格承担突击行动的重骑兵。如果说宋人在评价辽军骑兵时还能说其是长于弓矢,拙于剑戟的话,那么当宋朝骑兵在面对重骑兵比例更高质量更好的金国和蒙古骑兵时,恐怕无论是弓矢和近战方面都处于劣势了。 其实骑射作为骑兵的基本作战之一,宋代在训练骑兵上偏重这方面本无可厚非。但是与北方少数民族军队步兵素质地位普遍低下不同。宋朝军队本身是以步兵为主力,并且也存在大量步兵弓弩手的部队,其远程力量并不需要骑兵作为额外补充。对于宋朝军队来说,他们更急迫的需求的恐怕并不是骑马弓箭手,而是一支能同敌人正面会战不逊下风的突击力量。 蒙古人的骑兵部队中从不缺乏各种重装力量 结语:自废武功的宋朝骑兵 终其宋朝,其骑兵队伍的落后虽然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更多原因还是在于主观上不重视骑兵建设。宋代骑兵在战场上发挥过不少作用,也取得过一定的战果,然而消极的战略思想和腐败的军政却钳制了骑兵的发展,自废了武功。最终宋代骑兵马匹缺少,训练糟糕,以及作战上的分散使用,成为了决定了宋帝国的武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