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多次提到“崇德广业”“
进德修业”,这奠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奋斗和修行的格局。从《周易》到庄子的内圣外王,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都贯穿着中国人德与业,而王阳明、曾国藩一生的成就都可以概括为进德修业。 人生只有德、业两事 曾国藩在书信中说,“吾人只有敬德、修业两事靠得住。”为什么只有德业靠得住?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作主。” 这里的德,就是我们的道德修修养、道德境界;业,就是我们的技能、能力,而非现在意义上的事业。曾国藩认为,因为只有这两样是人自己能把握的,是确定的,只要你学习、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会有收获、有提高,学一点是一点,干一点是一点。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凭自己的努力去修行完善的,不靠别人,不靠运气。人生只要做好这四个字两件事,其他的就交给上天去成就吧。如果说人世间有公平,那么就这两点是公平的,而荣华富贵、名利权情,很多都是不确定的,都可能命运弄人。 曾国藩一生紧紧守住“敬德修业”四个字,去思考、去做事,求取人生的日益进步。这四个字尤其体现了曾国藩一生的成就。这才是人生的大学问。 进德修业在有恒 古人认为,进德修业靠的是不断积累善行,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曾国藩认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他理想的状态是“有日日不断之功”。他自己“虽极忙”,也坚持“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须满二十页”,“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曾国藩说:“人初做事,如鸡孵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简单来说就是持之以恒,时间会给你最应有的回报。 在曾国藩的家书里,恒、耐、熬三个字总是经常出现,表达的就是一个意思。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熬出来的。成功的人懂得熬,所以成功;失败的人只会逃避困难,必然失败。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是失败在成功的起点,而是失败在成功的路上。失败者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被荆棘绊倒之后,没有继续坚持下去。 修养自己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的坚持。可以说,正是不断地坚持、不断地熬,曾国藩才从一个普通人逆袭成了一代完人,一介君子。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中写道: “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曾国藩给我们指明了进德修业的方法:不断精进,一步步走,不要急躁,要慢慢熬! 三十一岁那年,曾国藩给自己定下了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普通人坚持一天,一周,一个月,很不容易了。他坚持半生! 就曾国藩练习书法来说,他自幼练习书法,一直到老。终其一生,所写的日记、书信及奏稿数以千万字计,均为楷书或行书。这份耐心,这种毅力,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人生的修行,可以概括为“进德修业”这四个字两件事。这是中国人的千年修行,在这条修行的道路上,最重要的就是做到恒、耐、熬!这是曾国藩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 本文系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