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为了克戟而生的特殊武器,为何会退出战场?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今天介绍一种中国特有的防御性武器——钩镶。钩镶的造型非常奇特,由把手、镶板、上下两个铁钩等部件组成,几乎全部为铁制部件。

上图:钩镶(现代复原)
    根据现存最完好的一块钩镶的数据,镶板大约三十公分长,十几公分宽,是典型的小型的盾板。镶板的中间有横向的一道脊,使得镶板形成了一个倾斜角度,增加了防御性能。脊的上方还有一个几厘米长的小刺。

上钩长度大约为三四十公分,下钩稍短。上下钩、把手有时候是一体的,形成一个“钩镶架”,镶板则是通过铆钉在这个“钩镶架”上的,这可能也是钩镶名称的由来。

就目前出土的钩镶来看,钩镶全重都在三斤上下,重量比一般的单手长刀稍重一点,作为一种防御性兵器,这个重量绝对称得上轻便。要知道同时代罗马人的大盾,动不动就有十几斤重。

上图:硕大的罗马盾
    央视的纪录片《古兵器大揭秘》中,说钩镶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要么是对其他防御兵器缺乏了解,要么是复原的不对,和出土文物在尺寸上不相符。
    关于钩镶的用法,最早的靠谱记载是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中所说的:“钩镶,两头曰钩,中央曰镶,或推镶,或钩引,用之宜也。”字面意思就是说:
    钩镶,两头的叫钩,中间的叫镶。既可以用镶去推击,又可以用钩去钩拉,用起来非常方便。

上图:《释名》是东汉最著名的训诂学著作之一
    再根据一些画像砖我们可以知道,钩镶是配合环首刀使用的,因为几乎所有出现钩镶的场景里,都会出现环首刀。又因为一些画像砖中,手持钩镶和环首刀的武士往往与戟对阵,故而很多人提出钩镶是一种为了克戟而存在的武器。

按照一些人的观点,钩镶的使用方法是用上下的两个铁钩勾住戟的小枝,然后往回拖拽,将持戟的对手拉扯到面前,同时上前一刀结果对手性命。而且按照他们的观点,钩镶的消亡也和戟有关,因为戟的消亡,钩镶没了用武之地,故而消失。
    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在央视的《古兵器大揭秘》上,节目组也采信了这一说法,并做出了演示。

上图:央视演示钩镶的用法
    然而,这种使用方法,存在几个不可回避问题。
    第一:戟是和钩镶都有钩的功能,而且戟是双手握持的长兵器,而钩镶则是单手握持的短兵器。在钩镶与戟互钩的时候,两个手握持的戟,在力量和灵活度上,应该是胜过单手握持的钩镶啊?戟手如果趁势两手用力迅速回钩,极有可能让钩镶手失去平衡。换而言之,互钩的情况下,钩镶手极容易被戟手反杀。

上图:复原的汉代戟
    第二:即使钩镶手的灵活度过关,环首刀的长度是否足够?
    在一些画像砖中,钩镶手的环首刀有时候非常短。而且,古代的戟长度也远比视频中演示的要长,《周礼》记载车戟长度为一丈六尺,也就是三米长,汉代出土的戟要稍短一些,长度也普遍在两米二以上(步兵实战长杆武器很少有长度短于两米五的)。面对戟的长度,持短刀的钩镶手能否够得着,也是个问题。

上图:钩镶手的短刀

上图:汉代持戟骑兵俑,步战用戟必然更长
    第三:根据出土钩镶来看,一些钩镶上下两端的钩弧度并不大,不可能勾住戟枝往回拖拽。如果勾住戟枝是其主要作战方式,不可能存在这种例外的情况。

上图:现存最完整的一幅钩镶
    另外还有些小细节也经不起推敲。如果钩镶是只针对戟而诞生的武器,那么东汉的《释名》一书为何没有明示?如果钩镶是只针对戟而诞生的,为什么画像砖中也有很多钩镶对阵其他兵器的内容?

上图:画像砖中也有钩镶手对阵刀盾的内容

上图:钩镶对阵剑
    总而言之,小编个人认为用钩镶勾住戟枝往回拖拽的作战方式并不合理。
    我们仔细观察下面这幅画像砖就会发现,钩镶不是勾住戟枝往回拉,而是利用上钩将戟的攻击侧向弹开,铁钩与戟枝尚有距离,勾住的是戟的杆子而非戟枝。

而且画像中的戟手所用的是“丩”字戟,而不是“卜”字戟。“丩”字戟的小枝是往前倾斜的,要想勾住“丩”字戟回拉,还是有难度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钩镶的设计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合理,而且钩镶的使用面也更广,绝非对付戟这一种武器。
    在防御矛、戟等长杆武器时,钩镶可以利用上下的两个钩去拨开矛、戟的进攻,而且可以利用钩状物勾住长杆武器的杆子进行移动。这样,破坏了对手的动作,对手的进攻节奏便会被打乱,给自己上前持刀反杀提供了时机。

在进攻矛、戟等长杆武器时,钩镶相比较其他盾更为灵活,可以主动出击,格挡开敌人的武器,为进攻扫清道路。

上图:钩镶对枪的动态图
    在与刀盾手作战时,钩镶显然具备更大的优势。刀剑的刺击也好,劈砍也罢,都是一个线、一个面的攻击,利用镶板和上下的钩状延伸完全可以格挡,而且钩镶远比一般的木盾要轻便的多,甚至可以主动进攻,用上下的钩子去啄击对手,干扰对手。

上图:画像砖中的钩镶主动攻击

上图:钩镶对剑的动态图

上图:钩镶对盾动态图

上图:钩镶对双手刀动态图
    可以这么理解,钩镶和后世的武器拐有非常类似的地方,都可以利用格挡起到防御的效果。而且钩镶中间的镶板可以保证自己的手不被击伤,两边的钩可以破坏敌人的动作,打乱敌人的进攻节奏,而且拐多为木制,钩镶为铁质,在设计上比拐要科学许多。

上图:双拐
    类似的武器国外也有,比如印度的羊角盾,还有北非的安达尔噶盾(adarga)。这些盾牌都是在一面小盾两边加上两根延伸,利用格挡进行防御。只不过他们的这些盾的延伸大多是直的,只能格挡,不能利用钩拉去破坏敌人的进攻动作。

上图:羊角盾

上图:北非的安达尔噶盾
    那么,既然钩镶如此有用,为何在东晋之后钩镶再没出现过,到南北朝又被木制的大盾所取代了呢?

上图:东晋晚期的画像砖,此后文物再无钩镶的踪迹

上图:南朝持盾武士俑
    这其中的原因,小编认为主要有三个。
    首先,成本原因。魏晋之后发生了五胡乱华,战乱频发,之后南北对峙,社会经济出现倒退。钩镶是金属锻造而成的,而且用到了铆接工艺,成本高于木盾,难以大量装备。

上图:钩镶的细节图
    其次,钩镶适合与短兵、长杆武器交战,但是防御面积小,不能防御弓弩。根据文献记载,唐朝军中,弓弩的配比率达到了120%(人手一张弓,20%的人另外装备弩)。唐朝如此大量装备弓弩,必然之前有个发展过程。南北朝关于这方面记载较少,但是根据一些画像砖推测,南北朝时期的弓箭手比例也是相对较高的。面对越来越多的弓箭手,钩镶的适用空间慢慢被缩小了。

上图:南北朝初期军队中的弓箭手
    最后,钩镶是一种步战利器,却难以对付骑兵。因为马镫的普及,南北朝正是中国重骑兵大发展的时代,面对历史的潮流,钩镶只得让步于能够对付重骑兵的长矛。

上图:手持长矛和圆盾的南朝士兵
    注:本文为微信公众号中华冷兵器原创,作者冬郎。任何自媒体或公众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