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没有实现的中苏军事合作:苏联人一心想当领导(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苏联领导人的想法本无恶意,提出合资建设电台和组建联合舰队本身也没有涉及国家主权问题,只是苏联建议的方式有些简单、唐突,特别未能考虑到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如此看来,毛泽东的反应则显得过于敏感了。虽然在一个长期遭受外国侵略和凌辱的国家,从民族感情上讲,对于苏联这样的建议有受到伤害的感觉,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苏联的盟国,特别是作为一国领袖,毛泽东对于一个具体的建议表现得如此激动,怒不可遏,却是难以理解的,其中似乎另有原因。现在来分析,毛泽东的激烈反应固然与他的个人性格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恐怕在于中苏之间同盟关系此时发生的微妙变化,以及在这一变化中毛泽东本人的心态。
     对于斯大林的大国主义和老子党作风,毛泽东早就心存不满,只是碍于当时中苏两国所处的不同地位而未曾表露。朝鲜战争使中国党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猛然提高,斯大林去世后,毛泽东的革命资历又不亚于其他国家的共产党首领,特别是在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以后,苏联的威信受到打击,而毛泽东则在某种程度上帮助赫鲁晓夫度过了难关。苏联党居高临下指挥各方的时代已经过去,至少在国际共运中北京已经可以同莫斯科平起平坐了。与毛泽东第一次访苏相比,1957年他在苏联的境遇也不可同日而语了。在这种时候,毛泽东怎能甘居被人指挥的地位,又怎能容忍赫鲁晓夫再重复斯大林时代的做法?!就以苏联租借的旅顺海军基地为例,1952年中国曾主动要求苏联海军延长驻守旅顺口的期限,甚至在1954年苏联提出提前撤出旅顺基地时,毛泽东还曾表示犹豫。因为那时中国的力量还不强大,地位还不巩固。现在不同了,毛泽东虽然一再申明社会主义阵营还要“以苏联为首”,但实际上这个“头”凡事都要与中国党进行商议。至于中苏两国的关系,莫斯科此时更不能有任何非分之想。例如,就在苏联提出长波电台问题的同时,中国要建立一个水声学研究站,并需向苏联购买一艘700吨的水声科学研究船。聂荣臻于7月12日给在莫斯科的外贸部长李强复电说,此事已经中央批准,“现决定我们自己在榆林建立水声研究站(不是中苏合作建),所需设备请苏方供应,费用由我们偿付,但凡国内能解决的应自己解决”。“建站技术及研究工作请苏派专家来我国具体指导,所获资料可互相交换。”如果赫鲁晓夫稍微留意一下此时中国在类似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恐怕就不会如此冒失地提出问题了。
     对于莫斯科来说,的确没有任何征兆预示着将有一场风暴来临,但毛泽东却是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由尤金汇报而引起的轩然大波完全在毛泽东的掌握之中。在这次与苏联领导人的交往中,毛泽东小心地把握着分寸,既要给赫鲁晓夫一点教训,让他知道苏联以前做过许多对不起中国的事情,而现在中国党在社会主义同盟中的地位似乎需要改变了,又要强调中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以便实现从苏联得到海军援助的目的。为此,在与尤金的谈话中,毛泽东指名批评最多的是斯大林,其次还有贝利亚、莫洛托夫、米高扬、罗申等等,但唯独没有对赫鲁晓夫本人提出任何指责,甚至在许多地方还表示了对赫鲁晓夫的赞赏和感谢。毛泽东的策略是成功的。
     首先解决的是长波电台问题。8月3日,彭德怀和马利诺夫斯基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建设、维护和共同使用大功率长波无线电发信台和专用远距离无线电收信中心的协定》,即《八三协定》。这个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一、长波电台由中国自己建设,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二、苏联在设计和建筑等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装备器材凡中国不能解决的请苏联援助,通过订货解决。苏联根据协定所提供的设计资料、装备器材和派遣的来华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切费用,均由中国通过贸易账户偿付。三、苏联需要使用该电台的问题由双方另行谈判。同年11月,双方又签订了关于苏联提供设备器材和派遣专家的合同。1959年9月13日,苏联超长波电台台长伊林中校带着8人专家组来到中国,与中方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了工程设计办公室,开始投入大型超长波电台的工程设计。1960年2月经中央军委批准设计方案后,施工部队开始进入施工现场。
     其次解决了防空协定问题。在7月31日的会谈中,彭德怀指出,原苏联起草的防空协定不平等,对两国友谊不利,故中方没有签字。马利诺夫斯基表示,此事可以重新审议。经双方商定,于11月20日在沈阳开会。为了给苏方一个台阶下,陈毅在彭德怀的送审报告上还特别批示,要淡化处理,把责任说成是下面人员的。11月25日至12月7日,苏联远东军区司令佩尼科夫斯基和外贝加尔军区司令克列伊泽尔与沈阳军区司令邓华进行磋商,并签署了《关于雷达兵相互报知协同计划》和《防空兵力兵器在边境地带的协同动作计划》。随后,经两国国防部批准实施。
     最后,向中国提供海军新技术援助的问题也得到了顺利解决。赫鲁晓夫回国以后,很快于9月8日致电周恩来,同意向中国海军提供技术援助,并提议派代表团进行商谈。经过谈判,1959年2月4日在莫斯科,海军司令苏振华和曾任驻华总顾问的苏联代表阿尔希波夫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苏联政府给予中国海军制造舰艇方面新技术援助的协定》,即《二四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将向中国出售629型导弹潜艇、633型鱼雷潜艇、205型导弹快艇、183型导弹快艇、184型水翼鱼雷快艇和Р-11ФМ型弹道导弹4枚、П-15型飞航式导弹2枚,以及这些舰艇的动力装置、雷达、声纳、无线电、导航器材共51项设备的设计图纸资料,还有部分舰艇制造器材及导弹的样品,并转让了这些项目的制造特许权。苏联的60名专家随即来到中国,协助开展设计和仿制工作。大部分技术资料和部分设备材料也陆续到货。这一协定的执行,对于中国海军从常规武器装备逐步向新的动力装置和导弹武器过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场风波终于过去了,中国得到了期望中的援助,赫鲁晓夫也认为解决了所有有争议的问题,并对这次访问的结果十分满意。然而,中苏关系并未因此好转,反而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毛泽东对这次事件的处理方式无疑使赫鲁晓夫有一种哑巴吃黄连的感觉,尽管中苏之间继续保持着政治上的一致性,但毛泽东的言辞和做法在赫鲁晓夫心理上留下的阴影却是挥之不去的。在双方缺乏相互信任感的情况下,任何一方做出的出乎意料的举动都可能刺激对方,而引起双方关系进一步趋向恶化。此后中苏关系正是沿着这条路线发展的:先是中国在事前未通知苏联的情况下炮击金门,并拖延向苏联提供坠落在中国境内的美制响尾蛇导弹,引起赫鲁晓夫的强烈不满;接着是苏联暂停按《国防新技术协定》向中国提供核武器样品,遭到中国领导人的愤怒谴责;以后是中国未同莫斯科协商而在中印边界采取的军事行动使赫鲁晓夫恼火,而苏联在中印冲突中保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也激怒了北京;中苏领导人之间1959年10月在北京和1960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的直接冲突,终于导致中苏两党公开分裂。最后,赫鲁晓夫单方面宣布撕毁合同,撤退专家的轻率举动,不仅意味着中苏之间的军事合作最终夭折,而且使得中苏同盟条约也成为一纸空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