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慈城,因孝子董黯而得名,堪称慈孝之乡。且说董黯,早在东汉时就已名扬天下,堪称“甬上孝子第一人”。 一两千年来,先后有汉和帝、汉安帝、唐代宗、宋真宗、明太祖等五位皇帝下旨旌表孝子董黯;有许多名宦乡贤在诗文作品中盛赞孝子董黯,他们是:虞预、贺知章、杜醇、楼钥、杨简、王应麟、黄震、袁桷、桂彦良、陈敬宗、袁炜、沈一贯、屠隆、万斯同、全祖望,还有慈溪籍状元方山京、姚涞、杨守勤等。 董黯的名字甚至出现在《佛说父母恩重经》、《佛说盂兰盆经疏》等佛家经文中,成为古代中国佛教吸收儒家孝道观念的一个标志。 孝子故里 一、孝子故事 董黯字叔达,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他自幼丧父,砍柴为生,与母亲黄氏相依为命。有个邻居叫王寄,富而不孝。有一次,王寄的母亲见了黄氏说:“我家境比你好,身体却不如你,为什么?”黄氏回答:“虽然家贫,但儿子待我很好,心情愉快,身体自然就好了。 王母听了,回家责骂儿子,她希望儿子以董黯为榜样做一个孝子。没想到王寄非但没有听进去,反而怀恨在心,有一天趁董黯不在家,他把黄氏打成了重伤。董黯知道后,跪在母亲床前痛哭:“儿子不孝,让母亲遭此大罪”。黄氏说:“不怪你,是我自己失言造成的。 不久,黄氏含恨去世。董黯悲愤交加,他想立即报仇,但想到王母只有王寄这一个儿子,如果现在就杀死王寄,也等于要了王母的性命,他于心不忍。他给母亲守墓,想着报仇的事,睡觉也枕着斧头。 他日夜痛哭,以至于泪积成潭,树上的乌鸦也被他的哭声感动,伴他哀鸣不止。 终于等到王母去世,董黯砍下王寄的脑袋,祭于母亲墓前,他写下《歼仇告母文》:“人子酬德,孝为至先。鞠我育我,诚然信然。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今已杀寄,祭于墓前。 昔仇已报,更无后冤。”随即去官府自首。官府“大其复仇,义其锡类,而杀人者死,国有常宪,持两不能决”,只好上报朝廷。汉和帝听说了董黯报仇这件事,觉得他孝心可嘉,便下令免去他的杀人罪,并要他出来做官。董黯没有应诏,他愿意终老山林,活了八十岁。 当初,黄氏得了一种难治的病,她想喝大隐溪的水,因为大隐是她的故乡。那时董黯母子住在慈湖以北的阚山脚下,距离大隐有三十里路。董黯经常早出晚归,去大隐挑水给母亲喝,后来又干脆把母亲接到大隐溪边居住。终于黄氏的病好了,他们又返回慈城。 有一天,董黯正在劳动,院子里忽然泉涌成渠,那泉水的味道丝毫不逊色于大隐溪的水。乡里人都说董黯孝感天地,董黯却说:“是吾母之慈所感也”,于是将这条渠水取名“慈溪”。到了唐开元年间,县令房琯把句章县治从城山渡迁到慈城浮碧山,他望着不远处阚山脚下的那一条“慈溪”,决定将“句章县”改名为“慈溪县”。 二、孝子尊荣 东汉永元年间,汉和帝颁布《征孝子董黯擢议郎诏》,诏书引用《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称董黯孝行卓然可嘉,因此官封议郎,“使居言责,以匡朕之不逮。”只因董黯是孝子,所以直接提拔到中央政府做言官,这在汉代叫做“举孝廉”。 然而董黯没有奉诏,他宁愿终老山林,后人因此称其为“征君”。董黯去世后,汉安帝于东汉延光三年六月六日颁布《为孝子董黯立祠诏》,称“导民以孝则天下顺”,所以要为董黯立祠故居。 明代慈城状元姚涞有诗云:“汉代遗祠何处寻?阚峰回首碧云深”,可见最早的董孝子祠就位于慈湖以北的阚山脚下。 在唐代,唐代宗根据明州刺史崔殷的奏请,于大历十年二月二十五日颁《赐汉孝子董黯庙敕》,赐名“董孝郎中庙”,称董黯“诚斯世之仪表也”。在宋代,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七日,颁《赐汉孝子董黯号纯德征君敕》,加封董黯“纯德征君”,并“祭以大夫之礼。”在明代,明太祖于洪武二年敕封董黯为“董孝子之神”,由此他也成了一位神灵。 除了这五位皇帝,还有历代名宦乡贤也给予董黯很高的评价。如明代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称董黯“气夺三军,义贯千古”;郡守沈恺赞曰:“仁以全人,义以雪耻,贞以洁己,一举而三善集。 君子谓:董子之孝于是全矣。”江南大儒桂彦良感叹:“嗟乎,世传裸冰跃鲤、号竹萌笋,恻怛所及,通于神明,吾于董叔达信之矣。”清初兵部尚书屠粹忠也说:“复仇征孝,锡类征纯,二天共戴,千古谁邻?” 董孝子的尊荣还体现在历代祭祀的规格上。如南宋大儒杨简《代朱县令祭董孝子文》有“谨以鸡黍之仪致敬”,元代慈溪县令乌马儿《重新董孝子庙告成祭文》有“特以少牢果蔬之仪致祭”,明代慈溪县令胡琼“谨以柔毛酒醴之礼”致祭,可见当时的祭礼都很有讲究。 不但如此,明清两代还将祭祀费用纳入了政府财政预算,如明代慈溪县“钱粮杂办”规定“董孝子庙祭银十六两”,清代《慈邑赋役全书》规定“董孝子庙春秋二祭,银七两。” 三、诗文题咏 唐代诗人贺知章有《董孝子黯复仇》:“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是说董黯为母报仇足足等了十年,就像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须知勾践、董黯都是会稽人,鲁迅说“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此言不假。 北宋教育家杜醇有《过董孝君祠》:“湖环阚麓任清涟,古庙尘埋自汉传。剑吐寒芒愤已雪,碑刊轶事墨犹鲜。芳名百世留青史,至行千年启后贤。爵禄可辞甘海曲,富春耕钓与骈肩。”杜醇乃“庆历五先生”之一,深得王安石器重。““爵禄可辞”句取自《中庸》,是说董黯的行为合乎中庸,其品格堪比“富春耕钓”的严子陵。 南宋学者黄震有《谒董孝祠追和杜石台先生韵》:“慈溪一派挹清涟,庙貌重新远近传。天锡甘泉流不竭,仇歼霜刃血弥鲜。清风振古渐乡俗,高节于今迈等闲。近祔张公臭味合,一堂俎豆果畴肩。”这是说汉孝子董黯和唐代孝子张无择合祀一堂,一则说他二人都是高风亮节,所谓“立身扬名,人心所同,二君视荣进如浮云”,同时也赞扬了当地风俗之美。 南宋大儒杨简写有六首《慈湖诗》,其序曰:“嘉泰昭阳大渊献,筑室董孝君祠之西,下有湖焉,某曰:溪以董君慈孝而得名,县又以是名,则是湖宜亦以慈名”,这便是“慈湖”得名的由来。 明代有一位孝感籍的官员张瓒来宁波当郡守,写了一首《祭董孝子庙因赋》:“绿树浓荫覆享堂,国家秩祀重纲常。峨冠象服辉重席,汉诏唐碑映画廊。檐外乳乌晴学语,庭前小草暖吹香。 平生志在敦风化,何幸官临孝子乡。”这里写的是郡城的董孝子庙,因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郡城祭祀董黯,于是“祀典移郡,邑遂无庙。”到了明正德年间,慈溪县令胡琼在慈城孔庙设专祠祭祀董孝子,当时邑人孙懋有一首《令君胡公于学宫建崇孝祠》:“吾邑号慈邑,由公肇锡名。郡方隆特典,县曷少专楹。教孝来贤尹,崇祠傍圣庭。苾芬灵爽格,喜气洽簪缨。” 此外,南宋应繇有《谒董孝子墓》:“渺渺灵绪土,厥隩名黄杨。有汉董征君,体魄厝其乡。人以孝而重,地以孝而扬。迄今瞻仰下,悠悠思且长。”还有元末学者乌本良《谒董孝子墓》:“汉家董孝子,稳卧黄杨里,世事任沧桑,朝朝白云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