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从公元1271年建立,到1368年灭亡,前后不过98年时间,算得上是一个短命王朝。为何元朝实力如此强盛,却延续不到百年呢? 元朝的历史,如从广义上算,自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到1368年元亡,共一百六十三年。从狭义上算,则自1260年忽必烈即位汉地,改行汉法,建元中统,到1368年,只有一百零九年。作为大一统王朝,它的寿命并不长久。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中国古代许多大一统王朝都是在内忧外患交织的情况下走向灭亡的,而元朝则有所不同。终元一代,基本没有强大的外患,只在前期与西北察合台、窝阔台两汗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战争,到元朝中期战事已完全平息。元朝短命而亡,主要亡于内忧。 由于内部治理不善,使得这样一个盛极一时的大帝国,过早地崩溃了。内部治理的问题究竟何在呢?我们过去习惯于用“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深重”之类理由解释一个朝代的衰亡,元朝也不例外。但这类理由适用于任何朝代,无助于显示各自的特殊性,即使正确,也只是表层的阐释。如果我们不满足于此,就必须深入到各朝代的历史事实中探究其衰亡的具体缘故。对于元朝,恐怕需要从文化背景方面去找原因。也就是说,元朝的短命而亡,主要是亡于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的文化差异未能弥合。 忽必烈还灭掉了南宋,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 地理大一统,必然需要文化与政治上的大一统,于是忽必烈开始了一系列的动作: 第一、建立年号、国号及有关礼仪制度。除此之外,忽必烈还在北京设太庙祭祀祖先,制订中原朝仪等。 第二,建立中央集权的王朝官僚机构。 第三,定都汉地。忽必烈即位的地点在开平,后加名上都。之后修筑燕京城,更名大都,于1272年迁入,从此大都成为首都,上都退守陪都之位。 第四,重农。 第五,崇儒。蒙古国时期,统治者并不重视儒家,仅把它当作一种准宗教对待。 虽然如此,但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骑马民族,其汉化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何况忽必烈即位之初就颁布诏书,阐明了自己的建制原则:祖述变通。祖述就是继承蒙古旧制,变通即进行汉化改革,这就注定了元朝的二元性体制特色。当然,地盘太大,消化不良,也是其中一因。这一切注定了元朝政局的混乱与寿限的短促。 具体表现在: 第一,保留了大量的蒙古旧制。 主要内容有: 一,投下制度 二,斡脱制度 三,赐赉制度 四,怯薛制度, 第二,汉化进程迟滞。元朝自始至终,没有融入中国文化之中。相反,他们瞧不起汉文化,对汉文化相当隔膜: 一 虽然中国人认为,元朝才应是蒙古国的正统,但站在蒙古的角度,元朝只是蒙古大帝国的一小部分,所以蒙古统治者从未站在中国中心论的位置看待元朝。 二
蒙古人不识汉字,宫廷主要使用蒙语,建元后创立蒙古新字,凡官方文件,必用其书写再以汉文附之,这就导致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学蒙古文,否则想做个公务员都很难。 三
蒙古人不懂汉文化,特别是儒学,讲来讲去他们都表示听不懂,说儒师教儒书多年,不知其义,西番僧教佛经,一夕便晓。有些太子习儒,帝师反而阻拦,认为学佛法一学就开窍,学孔子恐损太子真性云云。 四
蒙古大帝国疆域宽阔,面对的是多元文化: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中原汉文化。这么多选项对比下,当然不会认为汉文化优越,也就缺少汉化的内在动力。 五 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元政府长时间不恢复科举,气死儒生们了。1313年,政府终于下诏正式开科举了,但录取人数少,地位与仕途也难望唐宋之项背。 第三,皇位继承制度存在隐患。 第四,传统的中国政治弊病一个不少,非传统的政治弊病也一个不少: 一 皇帝怠政,权臣专权。 二
贪污腐败一个不少,由于官员素质低下,更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及蒙古贵族的特权,导致民间歌谣曰:“官吏欢天喜地,百姓啼天哭地”,贪污腐败成为官场常态,不贪不腐反而不正常。 三 政府本身就像一个大贪官,羊毛拔得太凶,恨不得一次性拔秃,制造了诸多敛财的名堂,但却由于荒废无度而长期面对财政危机。 四
不热爱和平,拿征战当家常便饭。即使统元后仍不歇兵,忽必烈在位时期,征战过的国家有:高丽、日本、安南(越南北部)、占城(越南南部)、爪哇、缅甸等。由于掳获不多,甚至惨败,所以忽必烈死后,这种爱好才叫停。 五 民族分等,人分十级。 元朝汉化的迟滞,是一个很复杂、值得探讨的题目。它有多种表现,其中的一些史学界已作过充分研究,如民族歧视政策的推行等等,兹不赘言。此处想首先就统治集团的文化素质这一侧面来考察。在元朝,以皇帝为代表的蒙古贵族接受汉文化十分缓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比较隔膜。这应当是汉化迟滞的一项主要内容。 元朝的败亡,其主要原因在于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经臣钩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各地农民起义,指向元朝。元朝在历史潮流面前衰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