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京味儿秀|画说中轴线,你未曾见过的老北京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梁思成先生曾感叹:“一条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想认识北京这座城市,就该认识一下北京城的中轴线。
    我国古代建筑以“朝阳”观念为主:坐北朝南,向明而治,从而形成北京中轴线南北走向的直轴。明清时代,北京城是典型“面南而居”的都城,城市规划非常规整:皇宫政府权力机关都建在城市中心,而其它建筑依中心向南北扩延,从而形成了7.8公里的京城中轴线,又以中轴为主线,向东西两边扩展,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中轴区域。

梁思成先生弟子、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题字
    紫禁城篇
    在今天的北京中轴线上,依然能看到两大组中轴主体建筑,一组是紫禁城;一组是钟鼓楼。
    紫禁城分为内外两部分,三殿为外朝:是明清帝王举行各种典礼与活动的地方,左右分别建有文华殿、武英殿;两宫为内廷:是帝王家的生活区域,左右建有东西六宫,两宫后方是御花园。紫禁城位于当时整个中轴线的“核心”,在当时也是掌握整个中国命运的地方……
    此外,中轴线两侧还有三组对称的重要建筑。
    第一组在紫禁城前方,东面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太庙;西面是祭祀社神、稷神的社稷坛,也就是“左祖右社”。
    在正阳门外是第二组,东面的是天坛,西面的是先农坛,是帝王祭天与先农神的地方。
    东西郊外是第三组:东郊的日坛,西郊的月坛,分别是祭祀日月之神的地方。
    请横屏观看,点击图片可放大

中华门与长安街

中华门
    中华门始建于明代,当时称为“大明门”,是仿照明代洪武年间营建南京城洪武门的建制而建造的。中华门坐北朝南,背天安门,为单檐歇山顶飞檐崇脊,红墙身、开三门均为寿门,很像十三陵前的大红门。门前各有一个石狮,一个下马牌。门前百米远是天街,俗称“棋盘街”;门后是通向天安门的御道。御道是用大块条石整齐修铺,由中华门一直铺到天安门。在御道两侧是千步廊。
    在大明门建成后,明成祖曾让大学士解缙题写门联。解缙题写的门联是“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受到明成祖朱棣奖赏,认为写出了帝都气魄,这幅对联不仅表达了这是皇帝居住的地方,还展现出大明一统江山和威德。清朝入主北京后,将大明门改称“大清门”,民国后又改称“中华门”。据说清朝改称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门匾,只好将原有大明门的石匾翻过来,刻上大清门。到民国时期改称时,才发现门匾两面都刻有字,只好用木匾刻制中华门匾额。中华门在一九五四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除。

千步廊
    中华门北侧各有东西向的廊房一百一十间,称为“千步廊”,千步廊东西折有北向廊房三十四间,皆为连檐连脊的形式。

长安右门
    长安右门位于天安门前西侧,长安街因此门而得名,取“长治久安”之意。长安右门为三阙劵门,汉白玉石须弥座,它与长安左门东西相对,为皇城通往内城西部的通道之一。

皇城门

天安门
    天安门是皇城正门,亦称“国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承天门”,明末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265年)重建,名字也改为“天安门”。今日的天安门基本保持了清朝初年的建筑形制,在文化内涵上,“承天门”是表现皇权奉天承运和受命于天,而“天安门”则是要表现“内和外安”的思想。紫禁城的门和殿的名字格式都有相应含义,如三大殿名字都带“和”字: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而皇城各个门即: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都带“安”字。

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其平面呈凹形,沿袭了传统宫城正门如唐朝大明宫含元殿及宋朝宫城丹凤门的形制。它运用了中国古代建筑中“三暗五和”,方圆结合的手法。城台上是城楼,正中重檐庑殿顶九开间;门前左设嘉良、右设日晷、两翼各有廊庑十三间,为“十三太保”之象征。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方亭,左置钟、右置鼓,在重大典礼时钟鼓齐鸣,是天子城门中的最高等级。根据其造型,古书也称午门为“燕翅楼”、“五凤楼”,在方位上又称为“朱雀门”,与紫禁城后门神武门(明朝称“玄武门”)相呼应,符合古代《礼记·曲礼》上“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的规定。午门是举行大典的活动场地,又是颁朝宣旨之门,还有防御功能。午门在古代是皇帝迎接军队凯旋,举行宴会和接收献俘的地方,届时午门上钟鼓齐鸣,襟旗飘扬,十分壮观。

前朝后廷

太和殿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名“奉先殿”。明嘉靖年间改造后称为“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太和殿”。太和殿为重檐庑殿顶,满铺黄色琉璃瓦。它面阔九间,包括大殿两边的加室,算起来为十一间。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尊贵、最高大、最重要的宫殿,百姓称为皇帝的“金銮宝殿”。大殿内有七十二根柱子支撑巨大的屋脊,其中六十六根为红漆大柱;还有六根盘龙金柱立在大殿正中。每根盘龙金柱高达十米,柱子周长三米,柱上盘龙缠绕,柱下贴金绘制出海水江崖,气势宏伟磅礴。大殿天花板正中有盘龙藻井,形状为倒垂金龙戏珠。藻井下方正对着皇帝宝座,俗称“金銮宝座”,因为宝座不仅安放在中轴线上,还在太和殿正中的木质台基上,故有此称。宝座的木制台基是须弥座式样,中间摆放着皇帝专坐龙椅,座位前面还摆有香炉、宝象、角端、仙鹤等吉祥饰物。

乾清宫
    乾清门一过就是乾清宫。它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乾清宫是后宫最大、也最重要的建筑。“后三宫”是指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这三座宫殿是建造在土字形台基上,但比前朝三大殿要低。前朝三大殿台基高8.13米;而后三宫台基高只有2.86米,这就造就了从平面图上可以感到前三殿高、后三宫低的强烈起伏变化,但实地观看时却不会有很大“落差感”,这种奇妙的观感正是当时设计的巧妙之处。

神武门
    神武门在明代称“玄武门”,因清朝康熙皇帝名玄烨,按避讳制度,将“玄武门”改为“神武门”。玄武为北方太阴之神,其形状如龟蛇合身形。按五行之说,此方属水,故此又称为水神,是明朝皇宫灭火去灾的保护神。清代改为神武,神武是宫城御林军后军之称,因此从文化内涵上两者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神武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年间重修城楼为五开间,重檐歇山顶,下方有高大的城台,中间开门洞。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清代皇帝从西苑回宫、迎娶嫔妃或选秀等,都从神武门入宫。
    ※ 未完待续,请关注我们下期的“京味儿秀”!
    注:京味秀栏目图片均获作者许可使用,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作者简介
    方砚
    方砚,原名史万祥,民俗画家。自幼随父母生活在京津两地,少年时曾拜国画大师刘子久、刘奎齡学习国画;后又师从傅乃琳、沈毅、郭燕先生学习素描、连环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连环画多产画家。曾创作了《古都遗韵》、《中轴龙脉图卷》等作品。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创作老北京民俗市井风情题材画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日本多处寺庙创作佛教题材的大型壁画,在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