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1950年林彪建言抗美援朝:屯兵朝鲜“出而不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在出兵援朝的问题上,林彪主张慎重、反对参战的态度广为人知,但他同时提出了另一个非常高明的出兵方略,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主张慎重,不同意出兵朝鲜,是林彪深思熟虑的结果。朝战爆发后,林彪一直在关注朝鲜战事,最晚在1950年9月就形成了不同意出兵朝鲜的意见。据柴成文回忆,1950年9月初,他从平壤回到北京后,林彪约见他,了解朝鲜方面的情况。柴成文马上去林彪住处汇报。林彪听了柴成文对朝鲜战事新情况的汇报后,问道:“他们(朝鲜人民军)有无上山打游击的准备?”柴成文回答说:“我不能确切地讲有,但根据和金日成相处的了解,如果形势需要,他是能够上山打游击的。”林彪又问:“我们不出兵,让他们上山打游击行不行?”
     但是,作为军人,林彪并没有一味避战。曾担任周恩来军事秘书的雷英夫回忆说,林彪在军委常委居仁堂会议上不赞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出而不战”,确实是志愿军在不利情况下,出兵援朝的上上策。毛泽东虽然否决了林彪不赞成出兵的意见,却对“出而不战”这一条心领神会。从志愿军入朝后的兵力部署来看,毛泽东几乎全盘采纳了林彪的意见。
    10月14日,毛泽东给在苏联的周恩来的电报中,提出志愿军入朝后先取守势,构筑防御线,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
     本文摘自《文史参考》2010年第12期,编撰:司马亮,原题:《中国出兵援朝决策始末--林彪的“出而不战”,或许是抗美援朝最佳方略》
     60年后,我们回头再看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时间跨度远远不止一个星期。从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9月15日仁川登陆,再到10月 19日志愿军兵发鸭绿江,战局瞬息万变,敌我友各怀心思,杀机四伏,凶险莫测,整个决策过程远非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事实上,志愿军本来有多次出兵良机,因同盟内部的互相猜疑而屡失战机;最后在战局不利被迫出兵时,林彪提出“出而不战”,本来可以最小代价挽救危局,也因战场形势突变而未能付诸实施。
     应朝鲜的请求和保卫中国安全的需要,1950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后,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不期而至的朝鲜战争,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就是一次生死存亡的危机考验。出兵援朝,是毛泽东一生中为数不多的一次艰难决策,以至于他整整一个星期都无心刮胡子。胡耀邦回忆当时情景说,“他不作声,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个会,大家意见统一了,毛主席就刮胡子了”。
     60年后,我们回头再看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时间跨度远远不止一个星期。从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9月15日仁川登陆,再到10月19日志愿军兵发鸭绿江,战局瞬息万变,敌我友各怀心思,杀机四伏,凶险莫测,整个决策过程远非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
     事实上,志愿军本来有多次出兵良机,因同盟内部的互相猜疑而屡失战机;最后在战局不利被迫出兵时,林彪提出“出而不战”,本来可以最小代价挽救危局,也因战场形势突变而未能付诸实施。
    谁错过了出兵朝鲜的最佳时机
     1950年9月15日至16日,麦克阿瑟乘朝鲜人民军主力胶着于洛东江,后方空虚之际,指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局发生重大变化。
     当人民军进攻洛东江一线受阻时,一直在关注朝鲜战局的中国领导人,分别于7月中旬、7月下旬和9月上旬,三次提醒朝鲜同志,要他们注意敌人从海上向仁川、汉城前进,切断人民军的后路。中国领导人这时已很清楚地意识到,金日成若要取得胜利,必须要靠中国军队的援助。9月初,在毛泽东的一再催促下,东北边防军的兵力计划增加到70万人,另有补充兵员20万人,同时加强了武器装备,为出兵援朝做好了准备。
     8月26日,金日成在中国的提醒下,将美国人打算在仁川和水原地区实施登陆的情报通知苏联,拟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上述地区的防务,并“提出请中国同志派军队援助朝鲜的想法,因为人民军目前的前线状况太困难了”。
     斯大林否决了金日成请求提供国际援助的要求。他答应金日成,“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再向朝鲜空军提供强击机和歼击机。”完全领会了斯大林的主张后,金日成便不再考虑请中国提供援助的问题,而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莫斯科身上。中国出兵援朝的最佳时机,就这样错过了。
     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逆转。中国领导人立即做出了反应。9月18日,周恩来召见苏联大使罗申和军事顾问科托夫、孔诺夫,不满地指出,朝鲜很少在军事问题上向中国提供情报,中国曾尝试派一些军事技术干部去朝鲜观察战场形势,可是至今没有收到平壤的任何答复。中国人根本不知道朝鲜人民军的作战计划,也不了解战场的真实情况。周恩来建议,如果朝鲜缺少足够的预备队(10万人),就应该将主力北撤,建立突击集团,等待决战时使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