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引刀成一快:曾经视死如归的革命青年汪精卫(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当时的炸弹,不像今天这样威力大到能炸死几百人。同时,汪精卫等人也怕误杀无辜百姓,就只得中止计划。
    选来选去,汪精卫遂下决心,要弄就弄最大个的,最终把目标锁定在摄政王载沣身上。
    但是,这位“皇爹”身边,护驾卫兵更是不少,一铁壶的炸药量,肯定炸不死他。
     思来想去,几个人就专门向铁匠铺订制一个大铁桶,号码巨大,可容近五十磅炸药。行动目标选定后,黄复生负责踩点探路。几天下来,他发现,载沣上朝,每日必经鼓楼大街。寻摸几日,几个人正好在鼓楼附近发现有截矮墙。于是,汪精卫就决定择日蹲伏于墙后,待载沣经过时,忽然出现,投出炸药,力争把他当时炸死。不料,“吉人”天相,清政府忽然派人在鼓楼大街翻新马路,摄政王载沣一行不再走那条路线上朝。路线一改,几个人只得作罢。再探了几日,侦知载沣上朝还必须通由烟袋斜街,汪精卫等人就想在那里下手。烟袋斜街街道很窄,想搞暗杀,没地方躲藏,他们只能想办法在当地租房。
     当时烟袋斜街无房可租。此计又不通。又寻摸了数天,找来选去,惟剩一处地点可以下手--什刹海旁边的甘水桥。当时,甘水桥三面环水,居家稀少,水畔有数棵大木矗立,几可掩人。几个人在附近的清虚道观租了一所房子,加紧准备,想在甘水桥下埋放炸弹,
     等待载沣一行经过时,及时引爆,把他这个清朝大酋送“上天”。行此惊天大事之际,胖姑娘陈璧君不再忸怩,表示说要把自己的女儿身献给汪精卫。汪精卫慨然不受。但他明明白白地对陈璧君表示:一旦事成后二人侥幸不死,他一定会娶陈璧君为妻。
    如此纯真的革命爱情,人世罕见。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1910 年3 月31 日),汪精卫、喻培伦、黄复生三个人,赶着一辆骡车,连夜把炸弹运往甘水桥下。他们正要挖坑,突然一只发情的野狗乱叫,立时周遭吠声一片,三人匆忙离去。
     第二天深夜,三人复来,费了很大劲,才刨出一个土坑。挖扒停当,他们把大炸药罐子埋入桥下。岂料,他们铺设电线时,因先前算计不精,发现铜线太短,不能引出。无奈之余,他们只得悻悻而返,准备转天继续工作。
    第三天夜间,一切工具、铜线、钳镊准备周全,黄复生、喻培伦先至,二人低头猛干。
    唏唏嗦嗦间,深更半夜的,忽然有个人影闪出,出现在桥头,东张西望,小脑袋还直往桥下探头。
    黄复生见此人行踪诡谲,心内发慌,忙把喻培伦唤至近前,让他先返回,通知汪精卫不要前来。
    喻培伦走后,黄复生本人从桥孔另一端潜上,藏在大树后,伺察来人。眼看那个人,手拎灯笼,桥上桥下一通转悠,未几匆匆离去。
     见此情形,黄复生着急。他即刻下桥,扯起已经放开的铜线,准备携物撤离。但坑里的大铁罐太重,他一个人根本无法再从坑内移出。
     半个时辰以后,脚步杂沓,出现了三个人,提一盏灯笼,跑至桥下。在黑暗中,黄复生模糊看见,三个人中,除刚才的拎灯笼的人以外,隐约还可看见一个巡警和一个宪兵。至此,这次行刺计划又遭失败。其实,先前提灯笼而来的人,不是秘探,也不是政府巡更人,而是个新近戴了绿帽的车夫。三天前他老婆跟野汉子跑了,这车夫心如油煎,夜不能寐,
     提灯乱找。“奸夫淫妇”没找到,却在甘水桥下发现了革命党人的惊天大秘密。清政府“有关部门”不敢怠慢,他们很快就把桥下大铁罐子挖出。摆弄半天,师爷、衙役们谁也弄不清这东西是什么。最后,他们找来美国、日本使馆的人过来看,才赫然发现这是一颗大炸弹。日本“专家”猪脸抖动,仁丹胡猛翘,比划着说:“这个,威力大大的!爆炸,两三里地的东西,全死啦死啦的!”清朝官员一听,全明白了,敢情这是要炸死我们摄政王爷啊。由于主制炸弹的喻培伦专门学过化学,制造工艺很精,美国使馆的人察看后,认为这炸弹是“原装进口”。日本人却对大铁罐子的粗陋表示怀疑,双方争辩不休。
     清朝衙役见多识广,忙热情送走两位高矮各异的东西洋人。然后,这些人仔细合计了好久,就忙派人在北京的铁匠铺巡察侦问--那大铁罐子的制作工艺,显然出于北京城内的铁匠。
     清政府私下忙得欢,市面却很平静。这一来,汪精卫等人就麻痹了,没有及时撤离北京。几个人仍旧呆在照相馆,商议下一步新的暗杀计划。
     当然,风声也传出一些。市井小民们纷纷传说,谁谁要炸死谁谁--有说有人要炸死摄政王,有说摄政王要弄死庆王,也有说贝子溥伦想把摄政王炸死,他自己取代溥仪当皇帝,还有说乱党已被捕获就地正法云云,但听上去皆似谣言,不一而足。
     从武汉到北京,汪精卫等人所带的一批炸药基本用光。几个人商量后,只能再行分工,分别前往日本、南洋找钱找炸药。在北京,只留下汪精卫和黄复生二人留守。他们有所不知的是,清廷衙役已经发现了铁罐的制造处--骡马市大街永铁工厂。看见一大群衙役如狼似虎而来,那里的铁匠铺东家挺冤:我们是应“守真照相馆”的伙计送来的样式锻制的,谁知道这大铁罐子做啥用?又不是锻刀打剑做武器,铁匠铺确实没责任。顺藤好摸瓜。知道了订制铁罐子的买主是谁,一切就好办了。衙役们不闲着,翻蹄亮掌,提枪抡棒,很快就一举端掉了“写真照相馆”,逮捕了汪精卫和黄复生。依据《大清律》,这二人必死无疑!刺杀摄政王,如此惊天大案,当然不能为一般官员主审。清廷委派内务部尚书、肃亲王善耆主管此事,亲自审问。善耆,乃清朝开国王爷豪格的直嫡子孙。豪格嘛,乃清太宗皇太极长子。庭讯之时,汪精卫、黄复生二人,争先恐后,各自强言自己是主谋,都把对方说成是从犯。如此情形,时所罕见。特别是汪精卫,玉树临风,铁骨铮铮,言语气度,卓尔不群,超出凡俗,使得主审官肃亲王善耆大加嗟讶。
     后来,当汪精卫说出他自己正是《民报》的主笔时,肃亲王立刻大张其嘴,恭身而立--王爷太崇拜面前这位英雄小伙了,虽然他自己身为清朝皇廷血亲,可读了不少期被内廷特务送呈浏览的“大内参”《民报》。
     先前每每读之,肃亲王爷均拍案不已,大叫“汉书可以下酒”,一直深为汪精卫文章中的识见所折服。如今,《民报》的主笔“精卫”,竟然以阶下囚身份出现在北京,又是亲自策划刺杀摄政王的大逆之犯,不得不让肃亲王惊为天人。汪精卫自供千余言,笔下生风,一挥而就。同时,他在庭上当众抗言清廷“立宪”之虚伪,痛陈中国即将亡于外国列强之现状,慷慨激愤,斗志昂扬,毫无一丝惧死畏葸之心。以当时大逆之罪,汪精卫自忖必死。他在狱中朗然独坐,吟出《被逮口占》四首:
     街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其中第三首,最为时人钦慕传诵。
     狱卒把这几首诗呈给肃亲王善耆。细看诵读之下,这位清朝王爷百感交集--如此大好青年,竟为大清逆臣!如果他能为国家所用,救亡图存,共商大事,大清何其有幸也!
    于是,这位时年44 岁的肃亲王,放下至尊王爷的身架,屈尊俯就,亲入狱中,与27 岁的青年刺客、革命家汪精卫共座辩谈。这两人,言来语往,惺惺相惜。他们的核心争论点,在于君主立宪问题。肃亲王善耆谆谆而言,似乎很有道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