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引刀成一快:曾经视死如归的革命青年汪精卫(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而“枝头抱香者”,取自诗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乃南宋遗民郑思肖为菊花而题,显示出汪兆铭对待清朝异族不媚不屈的决心。
    “扑满”之意,扑灭满人也!
    为行文方便,下面我们提到汪兆铭,就开始用汪精卫这个名字。
    在汪精卫早期革命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一是排满;一是要争取民族的“奋然自立”。
    汪精卫当时心中的革命,就是“排满革命”。
    帝国列强,对中国蚕食鲸吞,步步逼近。满洲清政府,对外割地赔款,丧
     权辱国;对内纷乱如丝,苛捐杂税盛行,取之无度,残酷挤榨人民,并一直实行极端野蛮、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汪精卫力主“排满”。“排满”的口号,在当时的日本和中国,最能激动人心,也最能煽动民族和革命情绪。
     当然,汪精卫的“排满”,并非简单的“仇满”,他以大众能接受的古色苍然的民族主义为表饰,目的是为了激发人民、引导人民进行伟大的民族救亡运动。所以,他强调种族革命和政治革命要同步进行:
     “今之政府,异族专制政府也。驱除异族,则不可不为种族革命。颠覆专制,则不可不为政治革命。徒驱除异族而已,则犹明(朝)之灭元(朝),于政界不生变革也。若徒欲颠覆专制而已,则异族一日不去,专制政府一日不倒。故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岂惟并行不悖,实则相依为命者也!”(《民报》第4 号)
     值得注意的是,日后孙中山的一套说法,几乎完全是照搬汪精卫这位“追随者”的原话,不过是更“白话”而已:“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作。”(《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相比康梁保皇党的“满汉不分、君民同体”以及章太炎等人过分偏激的“民族复仇”,汪精卫思想更多理性的成分。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等小册子,通俗易懂,痛快淋漓,在下层社会中非常受欢迎。与之相比,汪精卫的文章,旁征博引,有事实有根据,广引《大清律例》、《东华录》、《皇朝通典》以及清朝政府的朝谕,铁证如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清朝统治者的残忍罪行。因此,他的文采飞扬的文笔,更易为广大知识分子阶层所接受。
    汪精卫的“排满革命”,并非是要杀尽满洲人。在系列文章中,他一直强调中华各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压迫:
     “汉人之所排满者,以其覆我中国,攘我主权也,非谓国家之内不许(其)他民族存在。排满不已,更是而排蒙、排回、排藏也。况汉人非惟无排斥蒙、回、藏之心,且将实行平等制度。”(《民报》第13 号《研究民族与政治关系之资料》)
    也就是说,在中华多民族国家,他只反对“一族(满族)居主人之地位,而他族悉为之奴隶”的不平等民族关系。
     面对帝国列强当时巧取豪夺中国利益的残酷现实,汪精卫强烈呼吁国人奋发自立,发愤图强,以避免遭受清政府和洋人的双重奴役。对于当时欲图吞并东三省的沙俄,汪精卫更是痛心疾首地警醒大众,指出在汹汹瓜分的列强中,“怀抱野心者莫如(沙)俄!”
     虽然当时年仅二十出头,汪精卫对国际形势有着超出常人的分析能力。他不仅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内在的经济动因,也明确点明了列强之间狗咬狗的矛盾。他告省国人,所谓的“门户开放”、“领土保全主义”、“韬光养晦”等等清廷的既行政策,实际上是缩头乌龟的亡国经。要想兴族救国,惟一的途径,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如此,奋发向上之间,中国才能由亡而存,由弱而强,由危而安,最终才能雄飞于世界。
     汪精卫更深刻地认识到,保皇派“革命生内乱”、“革命导致杀人流血之祸”的说法,完全是一派胡言。他旗帜鲜明地指出,革命的目的,最终在于救国图强。如果不革命,在清政府统治下滥死枉死的人民,必然更多于为革命而死者。所以,他振臂高呼:
    “与其为野蛮政府蹂躏而死,孰若为救国而死!”
     如果仔细梳理汪精卫在《民报》时期的文章、言行,就会发现,当时他是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真正集大成者。毋需讳言,他其实也是孙中山许多文章、言论的“提刀人”。
     所以,研究辛亥革命史的人,往往会发现,彼时二人语言、文字存有那么多“惊人的巧合”--其实,都是一个人写的。对于此,吴稚晖说得最确切:
    “学生无先生(孙中山)不醒,先生无胡(汉民)汪(精卫)不盛!”
    《民报》中汪精卫的文章,不仅在日本获得留学生、华侨的广泛赞誉,也盛传于国内,成为当时革命力量的指路明灯。
    清朝政府对汪精卫恨之入骨,曾经悬赏白银十万两购其项上人头。敌人如此看重,更使汪精卫这位翩翩才子享誉海内外。
    可见,当时的汪精卫,完全是孙中山先生的“文胆”。
    惟有实践出真知--南洋的鼓动
    1907 年春,经过清朝政府的交涉,日本政府不得不把孙中山“驱逐”出境。表面上说“驱逐”,实则是“礼送”出境--不仅日本政府秘密赠款7000 元,大股票商人铃木九五郎也大手笔送给孙中山1 万元。
    手中握有这么大一笔钱,孙中山只留给时为《民报》总编的章太炎2000 元,二人为此闹翻。意气用事的章太炎,在日本浪人的挑唆下,径自把报社内孙中山画像取下,并四处奔走呼吁,提议革除孙中山同盟会的“总理”一职。
    章太炎等人四下反对孙中山,汪精卫却一直忠心追随这位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跑到南洋后,汪精卫鞍前马后,竭尽赤诚。
    1907 年8 月20 日,由南洋华侨捐资,同盟会在新加坡吉宁街13 号创设了《中兴日报》。作为新的宣传喉舌,汪精卫、胡汉民为主笔,竭力宣扬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并与保皇党人所印行的《南洋总汇报》展开激烈骂战,争取和吸引侨众。当时,孙中山本人在安南(今越南)的河内甘必达街61 号设立机关,策划两广、云南等南部省份的独立起义。受孙中山委托,汪精卫悉心在南洋各地奔走,力图实现孙中山“经营南洋,边陲起事”的战略。
    由于在日本已经落脚不住,同盟会的大本营已逐渐往南洋转移。
    彼时的南洋,革命风气未开,需要极大的毅力去开拓。
     汪精卫四处奔走,不辞辛苦,亲自落实、组织了同盟会分会一百多处,壮大了同盟会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组成。为了支持孙中山策划的起义,汪精卫还要费尽唇舌,说服当地华侨捐款。
     日后,孙中山曾感动地表示:“弟前派汪精卫赴河内、海防、西贡、星加坡、暹罗各埠,会见同志,报告军事,劝募军需。”(致邓泽如信)
    所以,自1907 年而后的几百个日日夜夜,青年汪精卫披星戴月,终日奔走,在南洋、日本各地往来穿梭。他办报、写文章、筹款、演讲,没有任何私人的闲暇时间,一直燃烧着他自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