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引刀成一快:曾经视死如归的革命青年汪精卫(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汪精卫的宣传工作,成效甚巨,很有万人空巷的效果。当年亲耳听过他演说的陈新政,就曾这样回忆汪精卫:“汪君之演说,题目既簇新,而事事颇得肯綮,因此极得听众信仰。南洋华侨之觉醒,实出于汪君之力也!”(《陈新政遗集》) 而曾为《中兴日报》行政负责人的张永福,对汪精卫当年的风采,更有鲜明的忆述:
     “斯时演说诸人最能令人感动者,尤其如(汪)精卫。凡逢他演说之夕,人未登台,而座已拥满。演讲时,鸦雀无声,每至一段精彩处,掌声如雷。”(《谈星洲书报社同德及其他之书报社与中国革命》)
     而早年与汪精卫相交最好的胡汉民,如此动情地回忆汪精卫:“余前此未闻(汪)精卫演说,在星洲(新加坡)始知其有演说天才,出词气动容貌,听者任其擒纵,余二十余年来,未见有工演说如(汪)精卫者!”从1904 年到1908 年间,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套,汪精卫已经由一个“地主阶级”的反清派,进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
    回顾汪精卫当时的思想,其中的反帝因素,尤其引人注目。他认为,国人要想实现民族独立,就一定要抵抗外侮。20 世纪初叶的美菲之战,是帝国主义大国侵略弱小民族国家的战争。而被压迫国家人民可歌可泣的顽强抵抗,给汪精卫以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振奋。
    由此,他仔细分析了中国的情势后,满怀信心地认为:
     “况中国人数,非菲、杜(可)比,(中国)凭借宏厚,相去千万。外侮愈烈,众心愈坚。男儿死耳,不为不义屈!内储实力,外审世变,夫然后动,沛然谁能御之!”(《驳革命可以瓜分说》)
    也就是说,汪精卫坚信中国地大物博,又人口众多,只要能团结起来,充分准备,完全有条件可以战胜东西洋帝国主义的侵略。
     他还以“救火”相譬喻,形象地指出,要救火,只能依靠邻里善众来救,而不能依靠纵火犯(清政府)来救。而“邻里善众”,就是指他常年不离口的“国民”。上述种种,表露出他对于当时中国“民力”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南洋期间,汪精卫结识了日后“百年之好”的陈璧君。
     陈璧君,原名陈冰如,乳名阿环。此人果真是“环肥燕瘦”,少女时代就胖嘟嘟。与日后她受审时的大肉包子脸相比,当时少女时代的陈璧君,脸也不瘦,小肉包子耳。
     陈姑娘的爸爸,南洋巨富,号称“陈百万”,原籍广东新会。其母卫月朗,女中豪杰,识见不俗,曾亲自携女到新加坡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
    在槟城,陈姑娘有机会得见翩翩汪精卫在台上宣讲革命,顿陷情网。
    时年24 岁的汪精卫,眉目如画,出口成章。虽有倜傥之貌,本质上他却是个真正的道德先生。汪精卫,在千人万众间,可以侃侃而言,色不稍变。但只要单独与姑娘相处,总是满面羞红,手足无措。对于陈璧君的大胆追求,汪精卫又慌又乱,急忙婉拒:“革命家不结婚。因为,革命家生活无着落,生命无保障,如果结婚,势必陷妻子于不幸之中。如使自己所爱之人一生不幸,实乃最大的罪过。”
    汪精卫如此说,绝非嫌弃“肥环”陈璧君长得不好,而是出自实意真心。
    汪精卫愈如此说,陈璧君就愈爱他,坚决要他父亲退回原先与富家子弟的婚约,表示想改嫁汪郎。
    陈百万听此,差点气背过去--好好门当户对的子弟不要,非要嫁给一个终日流窜的大清反逆,真真失心疯!
    拼却头颅刺虏酋--暗杀摄政王载沣
    在1907 年至1909 年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遥控了国内六次起义,均以惨败告终。一败再败,而至六败,不少革命同志意志消沉,意丧气沮。
     由于许多款项用处不明,章太炎等人就四处宣称孙中山贪污公费,在同盟会内部掀起“倒孙”活动,并表示要恢复昔日的“光复会”,不再承认孙中山的领导地位。
     内哄外忧,同盟会的活动陷入低潮。目睹如此情势,铁血青年汪精卫,准备冒死一搏,以身为殉,到北京去刺杀清朝大酋。至于他去北京的目的,在致孙中山的书信中表露无遗:
     “无如革命党之行事,不能以运动为已足。纵有千百之革命党运动于海外,而于内地全无声响,不见有直接激烈之行动,则人(民)几忘中国之有革命党矣。故运动与直接激烈之行动,相循而行,废一不可……(我此行目的),使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
     对于如此类近自杀的冒险行动,青年汪精卫却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根基,即“炊饭”理论。这种思想,他以“守约”为笔名,曾在《民报》第26 号上表露过:
     “不畏死之勇,德之烈也;不惮烦之勇,德之贞者也。二者之用,各有所宜,譬之'炊米为饭'。盛之以釜,熟之以薪。薪之始燃,其光熊熊,转瞬之间,即成煨烬。然体质虽灭,而热力涨发,成饭之要素也。釜之为用,水不能蚀,人不能熔,水火交煎逼,曾不少变其质,以至于成饭。其煎熬之苦至矣,斯亦成饭之要素。”
    所以,革命党人,要勇于担当,甘愿为“釜”为“薪”,合为“炊饭”。一伺“饭”熟,即可喂饱“啼饥待哺”的四亿民众。
    得知汪精卫要亲入北京行刺敌酋,好友胡汉民苦劝。
    汪精卫慷慨作书,解释自己以逞一烈的原因,信中他仍以“炊饭”为喻:
     “欲牺牲其身者,其所由之道有二焉:一曰'恒',一曰'烈'。恒乎烈乎?斯二者欲较其难易,权其轻重,非可一言尽也。譬之治饭,盛米以釜,束薪烧之。釜之为用,能任重,能持久,水不能蚀,火不能熔,饭受煎熬,久而不渝。此恒之德也,犹革命党人之担负重任,集劳怨于一躬,百折不挠,以行其志者也。”
     “薪之为用,炬火熊熊,顷刻而烬,故体质虽毁,而热力涨发,饭以是熟。以烈之德也,犹革命党人之猛向前进,一往不返,流血溉同种者也。……”
    他表示,自己日后“虽流血于革命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
    如此豪迈悲壮之举,古今罕见,恰似当年荆柯刺暴秦。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乃那个时代慷慨悲歌的先行者们的大浪漫真旨所在。
     于是,偕同红颜(胖红颜)知己陈璧君,汪精卫与喻培伦、黄复生等七人组成暗杀团,日夜在日本、香港等地秘密筹划,训练不辍,准备暗杀清朝高官。与日后相反,当年汪精卫诸人,冒死归国,献身就死,一心只想救国爱国。如此巨大的反差,让人无限叹息。最早,汪精卫诸人想对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下手。在听到大臣端方调任直隶总督的消息后,几个人就改道去武汉,于汉口火车站一带踩点摸路,准备行刺。不料,端方走了水路,刺杀计划未成。虽如此,汪精卫等人秘密携至的炸药不少留在了武汉的孙武处,日后武昌起义,正好供义军使用。
     反复磋商后,汪精卫觉得,还是在北京的满族权贵多,于是决定潜入京城,伺机动手。如此非常之谋,陈璧君本人不仅步步参与,其母也变卖首饰相助。这样的英雄母女,真个是义薄云天。汪、陈二人先分路,后在东北的大连聚合,然后化装成夫妻,最终一起抵达北京。此前,喻培伦、黄复生已经先行归国。他们在北京顺治门外大街租了间房子,佯装开照相馆,制弹弄枪,等待汪精卫的到来。有意思的是,这间本来用作暗杀行动掩护幌子用的“守真照相馆”,生意特别兴隆,天天挤满了人前来照相,银两还真赚了不少。汪精卫到北京,最早想刺杀庆亲王奕劻。但这位王爷特别多疑,受惊兔子一样,警觉异常。他府邸的保卫也属于特级,根本下不了手。
     接着,听说前往欧洲代表清廷祝贺英王加冕的两个宗室贝勒载洵、载涛二人要回京,汪精卫就想率人在前门车站用炸弹把二人炸死。岂料,当天火车晚点,接迎的官员又多,满站台都是红顶子,根本辨认不出谁是贝勒谁是普通官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