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时候我父亲主持召开了一次作战会议,当时一一五师陈光,还有山东分局的朱瑞以及肖华等这些同志都在,大家就讨论向哪个方向突围,当时我父亲就让大家提自己的想法,提出了四条:一个是东过沂河和沭河,进入滨海地区,这是最佳的一个方案,因为滨海就是咱们的解放区,就是往日照那个方向,往东面去,但是这个方向正是敌人埋伏的一个口袋。因为这个方向最容易去。
再一个是向北,因为当时山东纵队也突围出去了,在北边蒙山那一带,但是这个方向有什么问题呢,国民党部队在那个防区,那个时候是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和咱们关系比较紧张,而且当时国民党那支部队和山东纵队也交过火,突围到那儿容易受到日军和国民党军的夹击。
再有一个就是向西,向西就进入蒙山,这个方向有铁路线和封锁线,这个方向就是突过去,敌人的力量也很强,也是人家进攻的重点。
第四条意见就是分散突围。这样提了这四条,唯独大家都不提向南,因为南面是临沂,是敌人的后方,而且听说当时驻中国的派遣军队司令田俊六就在临沂。
我父亲的意见恰恰是向南,向南到临沂,敌人的大本营,是敌人的后方,也是敌人最考虑不到的我们要去的方向,也是大家都忌讳的方向,而且在南边两个部队之间有个结合部,也是最好的一个突破口。那个地方兵力也不足,因为是两支部队,所以中间有个通道,最后这两千多人利用晚上悄无声息地没有打一枪一弹,没有牺牲一个人穿过了封锁线。
当时随部队一起走的有一个德国进步记者,也是德国共产党员,叫希伯,他出去以后,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跳,他说这在我的经历中简直是从来没有过的,我一定要把它写出来,最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在一一五师师部的小报上登出来了,题目就叫《无声的战斗》。
“林”和“罗”从来不是在一起的,应该分开一个有锋芒不露的秉性,一个有知人善任的眼睛。经毛泽东建议,罗荣桓出任红四军政治委员,军长林彪。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罗荣桓和林彪有过两次长期共事,毛泽东的良苦用心显而易见。
记者:您父亲一生中和林彪有过三次重要的合作,因此还一度有“林罗”的提法,事实上林彪是个很不好相处的人,您父亲为什么能在相当长的时期跟林彪关系处理得比较稳妥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