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人:这个问题有点儿不太好理解,说是晋察冀很好地执行了中央指示,还是他没有更多的理解中央的意图? 姚杰:我看开始是执行了中央的指示,但后来当形势已经变化了,毛泽东发出了好多作战指示,晋察冀转弯子慢了一些,野战军没有迅速恢复、扩大,所以打大同、集宁时,就兵力不够用。兵少,仗就很难打了,当然,大同、集宁没有打好,其他原因还很多。 访问人:我们在想,毛泽东如果没有那个复员的指示,就不会产生晋察冀这样的后果了。 姚杰:所以我们说他有失误。但话说回来,毛泽东在复员问题上还是留了一手的。同样在3月6日的指示里,他还讲到要很好地安排复员,把人员和武器放到农村里,以备形势万一变化。3月以后,随着蒋介石面目的逐步暴露,毛泽东就提出要立足于打,用打来争取和平。 访问人:是确有其事,还是一个传说? 姚杰:有电报说明确有这种考虑。 访问人:我记得好像毛泽东和赫尔利说过,搬到淮阴,不知那儿的气候怎么样,习惯不习惯。 姚杰:他还说我不到南京去,我在淮阴住着,淮阴离南京不太远,在那里工作起来也挺方便。毛泽东确实是有这种想法的。这也表明毛泽东对实现“和平、民主、团结”是很乐观的。 访问人:为什么? 姚杰:重庆谈判前,中共中央在1945年8月23日、8月26日开过两次政治局会议。会上毛泽东讲过这样的话:将来国民党要搬到南京去,全国的中心会在南京,抗战的两个中心重庆和延安的地位就要降低。所以要把党中央机关搬到淮阴,也就是考虑,在国民党恢复南京的统治中心地位后,中国*作为参政党把机关设在淮阴是便于处理各种问题的。淮阴地处苏北平原,如果从战争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会选中淮阴这个地方的。 访问人:这个搬迁计划实施了吗? 姚杰:没有。时间很短,形势变化也很快。1946上2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还把重点放在和平上,到3月15日的指示,就既强调争取和平,也强调道路是曲折的,要准备应付可能的突然事变。前后不过两个多月。还应该说明的是,毛泽东在这段时间里,也就是从1945年11月,因劳累过度生病开始休养,直到12月底才慢慢恢复工作,以后一直到三月份,都是半工作半休息。那段时间主要是刘少奇在主持工作,所以后有些责任算到刘少奇头上。其实问题不在于谁有责任谁没有责任,中共中央是集体领导。包括毛泽东在内,应该说对许多重大问题认识是一致的。“和平民主新阶段”也是共同的认识,有当时一定的历史背景。所以,对当时决策上的某些偏差,我认为同样应该这样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