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粟裕将军喜吃狗肉。部队行军,每到一地,将军即出五元钱“请客”,派人与群众商量打狗。部属凡吃狗肉,必送将军一份,无论何时将军均喜纳之。故将军发怒时,参谋人员急传令:“打狗!打狗!”
粟裕将军每临大战有静气。黄桥战役前夕,将军居溧阳水西村,处理完公务后,仍荷锄下地,或挑水,或锄地,或拔草,或与当地农民闲话桑麻。殊不知一场大战将至也。
会场“装聋”气走江青粟裕将军身居高位,常轻车简从,微服出访。某日,将军至某部,哨兵不识将军,挡之门外。将军和颜悦色曰:“小同志,我有事找你们领导,让我进去吧。”哨兵横枪挡之,曰:“不行!这有规定,等会儿给你通报一声。”哨兵进请示,将军则蹲于门口,等待之。直至哨兵回复,方进。某日,将军着便服至三○一医院探视其夫人楚青。因不到探视时间,医务人员阻之,将军即怀抱一网兜苹果,坐病房大楼外台阶上,安详等待。探视时间到,方进。此两事余闻康林等将军言之。
1975年初,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粟裕将军任解放军代表团团长。某日,江青到军队代表团参加讨论。某将军问粟裕:“粟裕同志,是否请江青同志给大家讲话?”粟裕将军急转身与人搭话,佯装未闻之。某将军不解,又问之,粟裕继续与人搭话,仍不理。江青见状,不发一言,忿忿而去。(小标题为原文编者所加)
相关阅读:解放后粟裕放弃回老家内情:需一个加强连保护(凤凰网)
核心提示:又过了两年,少小离家,乡音未改的第三野战军统帅粟裕,偶然动了乡思,想回湘西老家看看。却听说这里土匪依然猖獗,如果翻越云遮雾罩、神秘莫测的雪峰山,得有一个加强连“保驾护航”。
驾一叶扁舟,沿万里长江逆流而上,过烟波浩淼的洞庭“天下水”,进入“兵事之冲”的重镇常德。举头西望,重峦叠嶂、深沟高垒,沈从文笔下说不尽的大湘西尽在眼中。
湘西处于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的接壤之地,号称边陲。明清以来,民变迭起,战乱频仍,中央政府常需集结重兵,严防死守,出现了一个国中有边防的奇特景观。 其中区区凤凰一县,还以边城风物人情,驰名中外。在中国历史上,这似乎堪称唯一。 无论少数民族还是汉族,“乱离人,不如太平犬”,祖祖辈辈血泪辛酸的生存史,令他们有着天然的危机意识,倍感活着不容易。
1946年6月,毛泽东曾电示蒋介石大军重围里的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生存第一,胜利第一。”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叫他打不赢就走,想方设法快跑。保持南宋以来南蛮最纯正基因的湘西人,自然不要任何领袖人物的叮嘱,似乎与生俱来就知道保命是第一位的。
因此,这里民风强悍,家家尚武,以争强好斗为荣,以温良懦弱为耻。地多恶山,常居绿林好汉,饥则打家劫舍,寒则飘州过府。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嘴里至少不再担心淡出个鸟来。 政府及其大员们可就日夜焦虑,寝食难安,不免深恶痛绝,视之“刁民”,称之“土匪”,调集悍将骄兵,连年征讨。
数百年来殚精竭虑,却屡剿不绝,“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更多的时候还好比汛期的春江之水,越剿越多,弄得“无处无山,无山无洞,无洞无匪”。
1949年9月起,第四野战军林彪部意气风发开进湘西,开始大张旗鼓剿匪。杀鸡也动用了宰牛刀,光野战军主力就有四十七军、四十六军一三六师、三十八军一一四师等部队,几乎达到一个野战兵团。 从北到南一路高歌猛进、风卷残云的东北虎,见过大江大河大风大浪,却在这浅浅窄窄的“阴沟”里,结结实实栽了不少跟头。
又过了两年,少小离家,乡音未改的第三野战军统帅粟裕,偶然动了乡思,想回湘西老家看看。却听说这里土匪依然猖獗,如果翻越云遮雾罩、神秘莫测的雪峰山,得有一个加强连“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admin) |